在古代著作中,可以经常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才治服了洪水。 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有“禹迹”之称。 他们又认为是大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让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九州之名。 其实,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 到春秋占国时才有“中国九州”的概念。
在古书中,九州的州名说法不一。 如《书·禹贡》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为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
后来,人们认为《书·禹贡》中的九州名称是夏朝的制度,《汉书·地理志》开始认为《周礼》中的九州名称是周朝的制度;三国时魏国孙炎注释《尔雅》,开始把《尔雅》中的九州年作是商朝的制度;于是,后来的史学家就把它们合称为三代九州。 《吕氏春秋》因为不是经,所以史学家就没有对它作出解释。
实际上九州都只是当时的学者是各就其所知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各家所说的九州的境界出入很大。 如《书·禹贡》把泰山以东以北地区属于青州,但在《周礼·职方》中把这些地区属于幽州;而《周礼·职方》的青州,则相当于《书·禹贡》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各书对九州的实际地界是不一致的。 详细情况可以查阅各种地名辞曲。
“九州”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又常写作“九有”“九围”“九域”“九野”等等。 它们在诗文中的运用,往往都是指“中国”,即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