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有那么多的飞天原因:受佛经、天使因素的作用影响

知识点:敦煌壁画、飞天、佛经、天使

敦煌壁画是一种佛教艺术,它的主要内容是依据佛经绘制的。 它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宣传发扬舍己救人的高尚人格、佛的苦练修行和佛的无边法力。 人们在欣赏敦煌壁画时总会见到许多“飞天”。 她们婀娜多姿的体态,飘逸动感的姿态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那么,为什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这么多呢?

“飞天”,梵文中叫做犍达婆,又叫香音神,在佛经中称为“天人”。 据说她们身体裸露,吃的是香品,她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在佛行事或说法的时候,她们就在佛的周围飞翔,以护持佛赴会,或听候佛的差遣。

莫高窟275窟南北朝的壁画《快目王眼施缘品》和254窟北魏的壁画《尸毗王救鸽命缘起》,都各自述说了快目王、尸毗王的感人故事。

飞天的双手中有时还拿着代表吉祥的莲花和荷叶。 在北魏的释迦牟尼说法图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手拿乐器的飞天。 她们有的吹笛、吹笙,有的弹琵琶,击羯鼓,为释迦牟尼说法奏乐,被称做伎乐飞天。

飞天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古代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天使、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 在我国汉代壁画上她们最早出现的时候,肩上还长着一双翅,可以在天空中飞翔。 后来,在敦煌壁画中,就算是年代最早的北魏时期的壁画,飞天肩上的双翅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飞舞的飘带来表示飞翔。

北魏的飞天经常是以V字形的飞翅飞翔,从腰部开始弯曲,上身与下身都向上翘起,双脚与头基本等高。 在绘画风格上已慢慢有了汉代艺术的传统。 隋朝时期的飞天,开始将腰部的弯曲移到了胸部的弯曲,腿向上提起,双脚高出头部,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飘带很显然地被加长了许多,而且增加了许多转折处,加强了飞动的气氛。 飞天的造型到唐代已比往日更加成熟。

她们个个体态丰腴,一副典型的唐代美女的风度,身披的飘带挥舞自如,好像从天上蜿蜒而下,显得格外的悠闲自然。 飞天身旁用流云落花衬托,更加增强了动感。 绘画用笔粗壮而又活泼流畅,色彩金碧辉煌。 而宋代的飞天,用笔细致,头冠和脚间的装饰华丽高贵,但面目严谨,比不上唐代的热情。

因为飞天是自由、快乐、吉祥、幸福的象征,形象又是如此的优美动人,所以古代的画家们最爱画她们。 他们不仅把飞天画在佛像的周围,而且还画在龛楣的上端、龛顶的转角处,只要有空余的地方就画上她们。 因此,这就是敦煌“无壁不飞天”之说法的来源。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