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与牛顿(胡克与牛顿之间的战争)

胡克和牛顿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对欢喜冤家。 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 两人互相启发,但是也无需讳言,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的激烈争论,以致互相仇视。 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ISL)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公案。

胡克在力学与行星运动方面花过多年心血,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洞见。 1679-1680年,胡克与牛顿进行了一系列的通信,讨论了引力问题。 牛顿虽然早年就已经在此领域取得过重大进展,但不知是荒废多年还是怎么地,这次却是大失准,他竟然把引力看成不随距离而变化的常量,并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 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1月6日的信中假设引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虽然说得比较模糊。 胡克把牛顿的错误捅到了皇家学会那里,这使得牛顿极为光火,他认定胡克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让他出洋相。 于是乎两人间波粒的旧怨未愈,引力的新仇又起。 传统的科学史专家也以为胡克有卖弄之嫌,但近来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胡克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胡克是以皇家学会的名义与牛顿通信的,而讨论问题并在学会朗读交流结果本来就是他当时的本职工作,胡克后来仍旧不断地给牛顿写信讨论,完全不知道对手已经怒不可遏。

胡克与牛顿的这次通信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话题。 牛顿后来虽然打死也不肯承认胡克对其有所帮助,但多数科学史家都认为胡克在这里提供给了牛顿关键性的启发。 没有胡克的纠正,牛顿一直错误地以为行星运动是在两个平衡力——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作用下进行的。 到了1684年,胡克和牛顿分别试图证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导致椭圆轨道(也就是ISL定律),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 牛顿也说他早就证明过——同样没有任何证据。 不过几个月后,牛顿重写了一份手稿,也就是著名的《论运动》(De Motu),这成为后来《原理》的前身。

《原理》发表后,胡克要求牛顿承认他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在前言里提及一下。 牛顿再次狂怒,他暴跳如雷,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 剩下不多的,用词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了简单的“胡克”两个字。 他是如此怒气冲天,甚至拒绝出版《原理》第三卷。 在牛顿眼中,胡克完全是个江湖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 许多科学史家也曾以为胡克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过,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分校的Michael Nauenberg教授从胡克的一幅最近披露的图稿中得出结论,胡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人们传统认为的深刻得多,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所差的只是胡克不懂微积分而已。 ISL定律的发明权仍应归于牛顿,可是胡克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甚至关键的地位。

应该说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曾帮助波义耳发现波义耳定律,用自己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的细胞,《显微术》更是17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他是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亲自主持了1666年伦敦大火后的城市重建工作。 如今伦敦城中的许多著名古迹,都是从他手中留下的。 在地质学方面,胡克的工作(尤其是对化石的观测)影响了这个学科整整30年。 他发明和制造的仪器(如显微镜、空气唧筒、发条摆钟、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无与伦比。 他所发现的弹性定律是力学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在那个时代,胡克在力学和光学方面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 今天的牛顿名满天下,但今天的中学生只有从课本里的胡克定律(弹性定律)才知道胡克的名字。 胡克的晚年相当悲惨:他双目失明,被几乎所有人抛弃(其侄女兼情人死了多年),1688年之后,胡克就再没从皇家学会领过工资。 他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 胡克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他“太丑了”。 但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声称,正是牛顿利用职权有意毁弃了胡克的遗物,作为对他最后的报复。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胡克逐渐迎来了翻身的日子,他的名字突然成为科学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科技史学者们云集于胡克毕业的牛津和他生前任教的格雷夏姆(Gresham)纪念这位科学家。 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