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8日凌晨零点24分,在发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紧急呼救信号之后,安全系数为95%、定载客量二千人、15556吨重、高达十层的大型客轮“爱沙尼亚”号渡船,在仅仅八分钟之后,全部沉入狂风暴雨中的乌托岛西南40公里的波罗的海海域深海中。 据统计,船上共有乘客和船员1049人,其中912人丧生,仅幸存137人,打捞到80多具尸体。 这是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事故,也是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海难之一。
这艘已经顺利航行14年的“爱沙尼亚”号客轮,于9月27日下午7时离开爱沙尼亚的塔林港,沿芬兰湾的航道向斯德哥尔摩航行,此班乘客大多数是瑞典人,包括50多位诺雪平市结伴出游的退休老人、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70多位雇员,还有不少旅游团。
据27日晚的天气预报,芬兰湾附近海面有暴风雨,风速每秒可能会超过20米。
但“爱沙尼亚”号的船首有一个可翘起的铁壳,其主要作用便是抵御海浪冲击,这种程度的风浪对它威胁不大。 一个多小时后,风暴区中高达六七米的恶浪,时而将轮船掀上浪峰,时而又将它打入浪谷,不过一切都在正常运转。
据幸存者回忆,在“爱沙尼亚”号到达了风速高达27米/秒的芬兰港于特岛附近海面后,轮船突然剧烈晃动,幅度大约有30度到40度。 停放汽车的底舱大门进水,底舱发出强烈震响,水不断涌进,有两个主发动机突然熄火,随着两声很微弱的警报声,船舱中一片混乱,到处是破碎的玻璃和翻倒的桌椅板凳。 事发突然,没有人组织,陷入慌乱的乘客们挣扎着站起来,呼喊着,甚至踩着跌到者的身子向甲板冲去。 水中到处都是挣扎的人,到处都是救生衣、行李,但是,更多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无力逃脱而随着迅速下沉的船体沉入海底。
在接到“爱沙尼亚”号紧急呼救信号后,芬兰、瑞典方面立即向客轮沉没海域派出了船只和直升机。 1个多小时后,从瑞典果特兰岛起飞的一架直升机首先赶到现场。 与此同时,从赫尔辛基驶往斯德哥尔摩的“马瑞亚拉”号客轮也经过这里。 随后,另一艘大客轮“欧罗巴”号也赶到现场,船长利用船上的直升机停机坪,调度指挥相继从瑞典、丹麦、芬兰和爱沙尼亚飞来的20多架直升机,展开了一场10多个小时的国际大抢救。 由于风急浪大,抢救工作十分艰难。 据搜救人员说,他们到那里时,什么也看不清,且许多救生筏都是空的,船员身系保险绳下到海中,找到一个人非常难,而且一时也很难确定是死是活,有的搜索队搜索了两个多小时,才救出16人,有的找了5个救生筏才救了一个人,甚至有的忙了10多个小时,竟未发现一个活人。
爱沙尼亚总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宣布28日为全国哀悼日,向死难者致哀。 据查沉船原因是一个舱门没有关紧导致海水流入船体。
“爱沙尼亚”号轮船装卸快捷,汽车可通过吊桥式的大门开进底舱,但是车舱大门接近吃水线,如果车舱进水就有可能导致沉船,所以海难发生后,人们起初判断,可能是在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条件下所载货物发生位移才导致沉船的。 但是后来打捞到的机器人潜水拍摄的沉船录像显示,船首脱落,吊桥式大门顶端裂开一米多大的口子。 英国和瑞典的海难事故调查人员认为,和7年前在北海沉没的上可载人、下可装车的“自由企业先驱”号客轮一样,“爱沙尼亚”号也是因船头舱门封闭不严、前门进水,加之大风大浪的海上航行速度太快而沉没。 专家据此认为,应该尽快停用这种设计的轮船。
但是,抵御海浪冲击的船首铁壳,为何在此时脱落呢?是因为操作失误,还是因有人破坏,或者是因为缺少保养,或者实质上还是设计问题?希望沿着“爱沙尼亚”号的航线搜寻的瑞芬爱三国调查组能尽快找到船首,彻底揭开沉船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