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7日晚,大连市一片宁静。 天色虽晚,这个海滨城市却刚刚进入放松的时刻。 人们有的在路边闲逛,有的在广场上锻炼,还有的人徜徉在海边呼吸着大海的味道。 一对情侣偶然间抬头望了下天空,眼前的情景却把他们吓呆了:一架庞大的飞机在港口盘旋一阵后,直直栽进了大海......
最后一个航班
2002年5月7日晚,尾号为2138的一架MD-82型飞机准时出现在北京国际机场。 北航34岁的机长王永祥意气风发的带领着他的全体机组人员登上了飞机。 随后,大家各就各位,乘客们也在陆续登机。 103名乘客也陆续从北京市的各个角落汇集到了北京国际机场。 而此时,喜悦的乘客们没有想到,他们正踏上一条不归路,此次的旅行竟然是一趟死亡之旅。
当天,这架飞机已正常执行了大连至南京、南京至北京的飞行。 北京至大连的飞行是该架飞机当天最后的一个航班。 对王永祥来说,这是一次十分寻常的飞行。 他曾是北航技术训练科的科长,已有11000个小时的飞行经验。 他的副驾驶,年纪比他小,也有33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
眼前MD-82飞机,王永祥也十分熟悉。 MD-82飞机是北航的主力机种,全公司有这种飞机24架,其维修水平在全国属一流。 而这架飞机3月27日至4月2日刚刚做过维修,为5A检查。 MD-82属MD-80系列飞机,自重37吨,机身全长45.08米,翼展32.88米,飞机最大航程为4345公里。 根据波音中国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1999年9月,世界各地航空公司一共确认订购了 1200架MD-80系列飞机。 目前,MD-80系列飞机平均每天执行4800个航班。 自1980年该机种首次运营以来,已安全载客19亿人次。
5月6日,王永祥和他的副驾驶员刚刚做过例行小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精神抖擞的王永祥和他的伙伴们,也认为他们即将结束一天的紧张工作,可以好好睡上一觉了。
20时37分,2138号飞机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了。 北京至大连距离不远,飞机55分钟便到。 可以说,飞机起飞之后,一个短暂的飞行,就要准备降落工作了。
21时40分,这架飞机将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降落。
21时24分,飞机已飞抵大连上空。 从高空向下张望,大连的夜景美不胜收。
21时32分,机场却突然接到当时正在大连付家庄海面上空的飞机上传来的紧急呼救: 飞机机舱起火!之后,飞机与地面的通讯联系便戛然中断。
死亡笼罩的海面
大约在21时40分左右,飞机像一只折断翅膀的大鸟,一头栽进了大连港北防波堤外香炉礁航道和甘井子航道海域。 这片海域水深平均11米,45米长的飞机栽进海里的一瞬间分崩离析,解体成数万片残骸。
不幸的消息传来,新华社随后对外宣布,飞机掉落在北纬38度57.063分,东经121度39.941分,飞机的尾翼掉落至北纬38度57.129分,东经121度40.175分。 而飞机这个坠落点,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主跑道仅20公里。
是什么突发原因让这次航班在安全飞行的最末端出现起火现象呢? 只有20公里就可以降落了,这点距离对于一架飞机来说简直是说到就到,怎么就没坚持到降落呢?
当晚21时45分,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空管中心焦急地向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员王宁报告:北京飞往大连的CJ6136航班飞机在大连付家庄上空舱内起火,注意观望和搜索。 5分钟之后,正在海上作业的渔民张建成又用水上搜救专用电话12395向海上搜救中心报告,一架飞机在大连石化公司附近海面坠毁,海上有漂浮的尸体。
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了紧急搜救程序。 几分钟之内,海事局所属5艘巡逻船,大连港轮驳公司的4艘拖轮和驻军某部的11艘舰艇接警后迅速赶往出事海域。
22时10分,连港21号拖轮最先赶到飞机出事海域。 船上的海事局有关领导果断决定,暂时将该船改为现场指挥船。
黑漆漆的海面上,灯火愈来愈多,一艘又一艘的船只迅速赶来。 "先救人!小心! 不要用钩子钩人, 防止空难者有摔晕假死的!"
现场指挥船下达着一个又一个命令。 但是,很快大家便失望了。 海面上,尸体、遗物,飞机上的物件四处漂浮,海水泛着浓浓的油味,飞机的一片尾翼还在海上时沉时浮。 在探照灯的照耀下,茫茫大海上,却见不到一个活着的幸存者。 指挥船只好下令,不管是尸体还是物品,一律同时打捞。
对生命的尊重
由于第一批赶到飞机失事海域的船只大多是大船,而大船的船舷都高出水面1~5米以上,在船上打捞空难者遗体比较困难。 海上搜救中心又下令调集小型船只前往飞机失事海域搜救。 海之韵广场接到命令后,迅速将公园拉游客观光的小艇子派出,这些小艇子到来后,一圈又一圈在海上搜索,很快找到了一些遗体。 还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保安也加入了搜救,这些20岁左右的小伙子二话没说,全体上了船。 在海上,他们一处不漏地仔细搜索,共打捞出5具遗体和大量物品。 而海上另有一艘船是大连石化公司的消防船,船上的20名消防员都是听到警笛声后自愿参加海上搜救的,当夜他们一艘船就协助他船打捞空难者遗体5具。
大连公安边防支队官兵也是海上搜救的一只生力军,5月7日夜,他们调集150名警力,派出丙型交通艇一艘,大马力渔船20艘,摩托艇5艘参加搜救,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共打捞遗体15具。 人民海军的6艘舰艇,3艘运输船和一艘救生船迅速在海上编成搜救编队。 指战员们吊下舰艇上所有的救生舢板在海上穿梭打捞,当晚,指战员们共打捞空难者遗体22具。
随着海上打捞起的空难者遗体越来越多,海上搜救中心命令,海上船只随时回岸运送遗体和遗物及飞机上的物件。 午夜时分,大批搜救船只开始集中回港。 而岸上,早就做好了一切救援准备。
在海边,现场指挥中心迅速建立。
大连市120急救中心第一梯队的9辆救护车接令后,5分钟之后便陆续到达指定位置,第二梯队的5辆救护车也飞速开进了海港。 大连市灾难事故医疗抢救指挥部也迅速组织市内7所医院做好了抢救准备。 大连市民政部门调集21台殡仪车、90多名职工也赶到了岸上抢救点。 而大连市的公安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防暴警察封锁了岸上所有的救助现场,路上交警也设置了救护车及现场救助车特别通道。
岸上第一救助现场选定在大连港6区码头。 23时35分,第一具遗体送上岸,岸上救助迅速展开。 海港岸吊启动,一具具遗体从船上被吊到指定位置。 医务人员给遗体编号,抬起遗体套塑料袋,装纸棺。 凌晨3时30分,因有旅客在大连港6区码头下船,救助现场转移到香炉礁码头。 一直到第二天清晨7时多,共打捞空难者遗体58具。
遗体打捞上来时,都是人体皮肤原色,并无严重烧痕,只是遗体在海水中泡的时间较长,皮肤略显白而已。 奇怪的是,第一批打捞上来的7具遗体身上都穿有衣服,有的连袜子还都在脚上。
可后来打捞上的一些遗体,有些却都是赤条条的。 这些遗体在海里的时间并不算长,当晚海里的风浪也不大;海浪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脱去这些人的衣服,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浑浊的海底世界
空难发生后,引起国家党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吴邦国副总理还亲临大连飞机失事海域了解情况。 5月8日凌晨3时40分,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带领国家交通部部长黄振东、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刘剑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等人组成的国务院“5·7空难" 处理小组乘专机赶到大连,并立即开展了工作。
然而,空难后的第二天,第三天搜救成果不大。 空难者遗体总共仅打捞上69具,没有打捞上较大片的飞机残骸。 其他空难者的遗体不见了。 最令人焦心的是,飞机的黑匣子不见踪影,飞机上驾驶舱、发动机等主要物件也不见出水。 这些可都是查明飞机失事原因的主要证据呀。 海面上,百余艘搜救船只在3平方海里的海域进行拉网式打捞,可仍然无大进展。
遗体哪里去了?黑匣子哪里去了?
飞机的大片残骸哪里去了?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搜救者。 此时,国家已经调集700吨海吊和国内最优秀的打捞队伍一一烟台救捞局“德润"号等5艘打捞船赶到飞机失事的海域。 最多时,海面上有51名潜水员,百余艘船只在搜救。
飞机失事海域水浑浑的,潜水员们反映,水底能见度几乎为零,下水后,潜水员们只能看到自己发白的手。 而海底是1~5米深的淤泥,淤泥的上层还是稀稀的。 潜水员下水后,只能用手在淤泥中一点点摸。 难怪海底搜救这么困难。
仅有9个月潜水经验的烟台救捞局潜水员王德好那一年只有25岁,他第一次下水就摸到了一包CD; 第二次下水,他在水底摸呀摸呀,竟然摸到了一块大片的飞机残骸。 他顺着残骸往前摸,发现这是飞机的机头部分。 王德好转进机头,他摸到了光滑的仪表仪盘和大捆大捆的电线。 在他查看哪里可以绑缚缆绳时,还险些被电线缠上,他抽出刀,割断了电线,才抽出身。
5月10日凌晨4时左右,这块重约2吨,长14-15米的机头被打捞出水。
MD-82飞机共有53个舷窗,而打捞上的这块机头带有14个舷窗,机头占了整架飞机的四分之一,搜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飞机的第一落水点找到了。 飞机落水后其他残骸的大致位置可以最后确定了。 而这块机头出水也证明,飞机入水时,已严重解体。 寻找到其他较大块飞机残骸的可能性已不大。
其他数十具遗体和飞机的碎片及其他沉重的物件肯定埋入了厚厚的淤泥中。 最艰难的打捞开始了。 海军和烟台救捞局的潜水员们冒着时刻被飞机残骸划破气管、衣服的危险,在海底摸着,他们摸出了飞机发动机,摸出了飞机辅机,摸出了飞机轮胎,而打捞出的空难者遗体也增加到73具。 波音公司代表了解到这一切后表示钦佩,他们说,在国外,一架飞机在海上失事,打捞起码得几个月,大连仅用几天时间就打捞上这么多遗体和飞机残骸,速度是惊人的。
大海捞针
然而,飞机黑匣子仍然杳无音信。
黑匣子共有两个,一个叫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一个叫飞行数据记录器。 前者,记录的时间为25分钟。 后者,记录的时间为25个小时,可循环记录。 黑匣子记录着飞行数据和飞行员的对话等,对飞机失事原因调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寻找黑匣子已成为搜寻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上搜救刚开始,黑匣子就被列为搜救重点。 海军出动2艘扫测船,在海域上搜索,确定了17个可疑点,并收到了微弱的黑匣子发出的信号。 黑匣子是以37.5千赫的频率,每10毫秒发出9个音波的。 黑匣子的这一特性见诸报端后,引起中国重工船舶集团760研究所的重视,他们专门改制了一套装置,开着自己的3000吨试验船和交通艇来到海上搜救中心请战。 从5月10日开始,该所60多名研究人员和船员就在海上转,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测定了黑匣子的位置,并将黑匣子信号锁定在30平方的海底。 但终因自己的潜水打捞能力太弱而无斩获。
美籍华人方励得知黑匣子未打捞上来的消息后,主动与海上搜救部门联系,经海上搜救部门同意,他特地从美国引进了一套专门为“5·7空难"组装、赶制的黑匣子专用仪器。
5月12日晚,这套仪器连同美国专家抵达大连,并迅速来到飞机失事海域。 这位美国专家有着丰富的黑匣子打捞经验,曾在全球不同海域打捞出9个黑匣子。 在中方研究人员的经验基础上,中美专家连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索黑匣子。 很快,专用仪器就搜寻到了清晰的黑匣子信号。 经过专家们短暂的培训,潜水员们又下水了。 经过多位潜水员的搜寻,黑匣子的范围越来越小。
轮到王德好下水了,他特地换上了一套轻潜装置,提着探测仪下潜。 在海水里,他摸来摸去,竟成功地摸到了一个信标器。 信标器是一个直径3厘米,长15厘米的圆柱体,通常是同黑匣子连在一起的。 黑匣子的信号就是它发出来的。
令人担忧的是王德好摸到的信标器却和黑匣子脱离了,这给黑匣子的搜寻带了来了极大的困难。 聪明的王德好在船上专家的指导下,静静地伏在捞起信标器的位置不动,耐心地等待另一位潜水员来到水底安放了新的浮标。 几十分钟后,烟台救捞局专用工程平台“烟救5号" 的潜水员马有坚终于在淤泥里,摸到了第一个黑匣子-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这只黑匣子呈橙黄色,约32厘米,宽约20厘米,重约10公斤。 第一个黑匣子出水的刹那,搜救船上的人全都欢呼起来。 马有坚举着黑匣子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起来,不少人眼睛都湿润了。
搜救人员又一鼓作气搜寻第二个黑匣子。 5月14日下午5时20分,潜水员们又开始下水了。 5月18日,潜水员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距第一个黑匣子111米的地方,找到了第二个黑匣子一一飞行数据记录器。 两个黑匣子出水后,都被人们装入塑料箱,灌入海水后直送北京进行技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