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终于敲定下来,邓稼先将方案上报中共中央。 毛泽东亲自批示,研究小组迁移大西北,进行原子弹爆炸实验。
楼兰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国度,但是千百年来早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西北大漠,一片寂静。
1964年,邓稼先率领着他的研究小组和一大批秘密工作者迁徙至了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这里修建公路、铁路和飞机场,构建各种耸立的钢铁宝塔。
这片大戈壁,在楼兰古国覆灭后,沉寂了一千六百多年。 自从中国选中了它做核试验基地,戈壁滩上出现了帐篷城。
马兰,号称中国原子弹之城,它隐秘,狭小,即便是用最大比例的中国地图,你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但是马兰却生机盎然,日渐繁荣的活跃在西北大戈壁上。
马兰是为了进行核试验才盖起来的小镇子,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邓稼先等工作人员的生活地点,因这里的沙漠地上有一种马兰花而得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就载有马兰花的名字。 马兰花呈雪青色,花心上嵌着一支白色的条带。
在这干枯、单调的戈壁滩上见到马兰,使人能暂时得到一种生机盎然的情趣。 同时也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想到大自然似乎也有一种爱美的天性,有机会就要打扮一下。
邓稼先每次在马兰小镇散步的时候,看到这种朴素的小花,就觉得自己被各种牵挂裹紧了的心能稍微放松一下。 这种调剂对参试者的身心是大有好处的。
戈壁,是蒙古语言的音译,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两弹元勋邓稼先最初来到这块地方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水。 方圆一百公里内他们都很难找到水源,一脸盆水往往要循环反复的利用。
邓稼先的团队中对于用水形成了一套制度,先是吃,用水来蒸馒头,之后再早晨的时候大家轮流用这些水来洗脸,晚上又轮流洗脚,在之后这些水还要用来和稀泥、修公路。
很难想象当时的环境有多么的恶劣,但是邓稼先等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我国原子弹的爆炸做最基本的工作。
就是住在试验场地帐篷里的时候,邓稼先也要忙里偷闲。 有一回,邓稼先和年轻人们一块到戈壁滩上去抓呱呱鸡玩。 这种灰色的尾巴很长的鸡,样子并不美。 但对于整日里提心吊胆和数字打交道的人来说,能去追着呱呱鸡连飞带跑,就是极大的快乐。 他们似乎又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活力和兴趣。
原子弹攻关,最关键的当然是掌握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理论方案已经制定下来,那么生产技术方面也是一个季度关键的东西,因为再好的设想要是技术要求达不到或者有误差,所带来的后果都是毁灭性的。
制造原子弹,有许多事情是非常危险的,每一个要害处零部件的加工是否合格,都关系着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几率,邓稼先对此十分上心。
两弹元勋邓稼先经常到工厂去,向第一线的老工人问这问那,记在小本子上。 他们的许多部件只有八级工的师傅才能上床子动手干,规格要求极其严格,
老师傅们积累了不少书本上找不到的经验,邓稼先也因此渐渐懂得了许多工程技术方面的东西。
原子弹零件制作过程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在特种车床上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它是把极纯的放射性极强的部件毛坯切削成要求的形状。
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活,不能切多,不能切少,不能有半星火花,更不允许出丝毫差错。
为此,邓稼先站在工人的身后,工人心里踏实了,一刀一丝,一丝一刀,每车一刀测一次数值,操作正常。
同事劝邓稼先去休息一会,但是邓稼先深知这部件的重要,他坚持站在工人师傅的身后,工人换班他不走,往往一站就是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拿到合格产品为止。
原子弹爆炸试验前,要插雷管,这是所有危险工作中最危险的。 操作者小心翼翼,在场的人鸦雀无声。 他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家都高度集中精力干工作,防止发生任何事故。
即使如此谨慎,每个人都仍然随时准备献身,因为万一发生了问题,在场所有的人将立刻化为气体。 在核试验前插雷管时,两弹元勋邓稼先总是无言地站在操作者的身后,稳住人心。
经过这样细心谨慎的工作之后,原子弹终于被搬上了铁塔,大西北戈壁上,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被120米高的铁塔推举着,矗立在西部大戈壁深处。
中国,这条沉睡百年的巨龙,即将呐喊它震撼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