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地球的坐标系(经纬度是什么坐标系)

“不是橘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一则孩子们的谜语概括了地球仪的作用特点。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它非常大,要想直接观察地球的全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主要用来演示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也可用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和相对的位置关系,是地理课上最直观、最常用的教具。 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是认识自然、认识环境的坐标系。

一球两线观世界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制一幅“世界地图”。 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还是日照长短都很相仿,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划出了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后来,长期担任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埃拉托斯特尼测算出地球的圆周是46 250千米,他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旅行,经过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回到西班牙,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这为经纬线的划定奠定了基础。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可以超越自然险阻的时代。

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只要有只表,有根竹竿,有把卷尺,就可知道当地经纬度。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 有了经纬网及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 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 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显现。

时至今日,地球变成“地球村”,世界进入全球化,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论依然有其特定的生态意义。

阳光并未普照大地

诗人拜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太阳是上帝的生命,是诗歌,是光明。 ”

都说“阳光普照大地”,其实,世界各地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寡可是大大不同呢!

由于地球球体形状和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影响,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在热量差异的基础上,不同的气候带内又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分布,这样便形成了自然带沿纬线分布的规律。 这种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作纬度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5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烙印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 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

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 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度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比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量在 2 000毫升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毫升以上,多雷阵雨。 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在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

植被分布的独特印记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综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形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 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才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呈带状从南至北依次变化。 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原因,其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呈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以欧亚大陆为例,来看看纬度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植被是以较耐寒旱的栎类等为主,且不能向内陆深展,于是渐渐绝迹。 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发育良好,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 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 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 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也因强大的本格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