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会绕轴自转:原始星云、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因素的作用影响

知识点:地球自转、原始星云、角动量、角动量守恒

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现象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几百年前,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但是,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以及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 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最终变成了太阳。 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我们知道,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 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 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说: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 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 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 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 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