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冯·林奈的成就贡献:提出生物双命名系统法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每种生物都有它独特的名称以互相区别。 但由于各个国家存在着语言差异,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叫法各不相同,常常造成混乱,不利于学术交流。 生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很多命名法。 但由于这些方法都不太科学,所以没有广泛采用。
15世纪末,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航海归来的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带回了世界各地的大量动植物、化石等标本,并用自己的喜好为之命名,造成一物多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
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十分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 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了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生于瑞典。 植物学家、冒险家、分类学之父。
林奈的父亲尼尔斯·英格玛森是一位乡村牧师,是业余的植物学家。 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 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常和父亲在花园里消磨时间。 林奈由于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重复地拿来询问父亲,受到父亲的训诫。 从此,林奈努力地记住每个植物的名字。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是一长串拉丁文单词。 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 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从同学那里获得“小植物学家”的称号。
1727年,林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瑞典隆德大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无力支付上大学的费用。 幸运的是,隆德大学的教授斯托俾尔斯收留了他。 斯托俾尔斯是瑞典有名的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但他的脾气乖戾暴躁,待人非常刻薄。 林奈在怪僻老人身边生活,处处都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还要忍受着莫名的训斥。 但他对来自各方面的刁难和责怪从不放在心上,他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斯托俾尔斯的藏书室里。 每逢借到一本书便如获至宝,通宵达旦地研读。 长期如此,便引起了斯托俾尔斯母亲的注意。 在斯托俾尔斯母亲的批准下,林奈可以随意出入斯托俾尔斯的藏书室。 林奈进一步采集和精心制作各种植物的标本,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2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瑞典首屈一指的乌布萨拉大学,攻读医学。 在大学里,他很快发现这里的图书馆和植物园是两个博大的知识世界。 他把图书馆和植物园作为学习的主课堂。 有一次,林奈没有去听课,他在植物园里,正聚精会神地观察一种植物的自然特征时,摄尔思教授悄悄地来到他的面前,而林奈竟然毫无察觉。 老教授非常欣赏他专心致志思考问题的态度。 老人与林奈攀谈起有关植物学的问题。 林奈的回答给了他深刻的印象。 虽然林奈外表看起来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在植物学上见解不凡。 当摄尔思教授知道林奈已经收集了几百种压制花草时,便邀请林奈到他家住。 摄尔思教授深知,科学的未来将属于勤奋好学的青年。 摄尔思教授的耐心指导,使林奈开阔了思路,获得了知识,对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 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
1732年,林奈和克拉斯·索尔伯格在荷兰附近考察。 尽管生活艰苦,经常忍饥挨饿,但他对考察工作一丝不苟,从不放过任何观察的机会。 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采集了大量罕见的植物和奇花异草的标本并记述了它们的生长形态,进一步充实了他的知识宝库。
1735年,林奈讲学荷兰,又游学欧洲各国,考察了许多地方。 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一些当地的著名植物学家,收集了一些国内所没有的植物标本。
1737年,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自然体系》。 此书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整理分类。 该书出版后,轰动植物学界。
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乌布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 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 1753年,林奈发表了《植物种志》一书,这是他历时7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 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双名命名法”具体为:以拉丁文来为植物命名,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第二个是种的名字,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即形容物种的特性,或可加上发现者的名字,以纪念这位发现者。 这种经典而又严谨的命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