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岳,著名京剧须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孙岳老师1933年生于上海,其自幼受父亲孙钧卿影响,酷爱京剧。 由于其父崇尚“老谭”(鑫培)唱腔艺术,又对“新谭”(余派)表演独尊,孙老师倍受家庭熏陶,因而他从小即奠定了学习谭派和余派(叔岩)老生艺术的良好根基。
1951年,孙岳老师在沪上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报考了中国戏曲学校,被录取后,曾得到著名余派须生、戏曲教育家贯大元先生亲传身授。 1956年孙岳老师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工作,1958年入中国京剧院;1961年正式拜谭富英先生为师,深得谭门亲传。 其后他又在中国京剧院二团、四团等演出献艺于人民。
要问“如何评价孙岳的艺术水平”?那就是孙岳老师在其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的表演实践,他的广博多釆兼收并蓄,就是孙岳老师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他曾在1985年春节晚会上自己编词演唱的包含汪(笑侬)、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等七种流派的一段戏,亦为使自己谭余唱腔更加丰富;可见他戏路之宽,纳派之广,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也。
孙岳老师不仅在舞台上,雅高盈耳满堂彩,玉韵绕梁四座惊。 在台下生活中对待观众,总是神采奕奕的健谈非常。 他多年的夙愿,为的是传承京剧的“四功五法”及展献前辈艺术成就,为的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接受和吸收,而后才是根据自身素质条件进行改革、发展。 他的口头禅是:“要把艺术还给人民,我们应该经常走下去!”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孙岳老师曾随中国京剧院二团来津演出。 此次他与著名程派旦角张曼玲老师合作演出《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戏及和著名女花脸齐啸云老师合作演出《赠绨袍》,当时季节已至深秋。 一日下午,笔者有幸在海河畔的北安桥头巧遇步行的孙岳老师,50多岁的孙老师面貌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要“苍老”些,其身着蓝灰色便装,外罩敞着怀的米黄色风衣,脚穿中式黑裌鞋,手提旧式人造革深色皮包,没戴帽子,头发还有点”歇顶”。 于是,笔者主动走上前去与孙老师打招呼。 孙老师您好!我是您的观众,昨晚您演出的《四郎探母》真卖力气!“杨四郎”唱腔满宫满调,一句嘎调如行云响遏;在场戏迷齐声叫好,您辛苦了!握手后,孙老师道:“感谢天津观众!演出场场客满,又有很多和您一样的青年观众来看戏,我们一方面把戏送给观众,另一方面是向群众学习,真正听见看到广大群众的意见,特别是青年人对京剧的看法。 ”寒暄过后,笔者又问孙老师,您这是干吗去了?孙老师答:“天气凉了,还要连演多场。 剧场后楼招待所还没供暖气,我刚从百货大楼买件毛衣备用。 ”他笑着从包中拿出来衣服让笔者观瞧,原来是一件很“时髦”的圆口高领红棕色毛衣。 随后笔者既与孙老师告别,您多保重,祝您今晚(《赠绨袍》)演出成功!孙老师闻后忙招手致意,又客气的答道:“谢谢,谢谢!再见了!”
孙岳老师谭宗余脉,堪称名优。 他生前擅演剧目有:传统戏《碰碑》、《洪羊洞》、《珠帘寨》、《哭灵牌》、《群.借.华》、《失.空.斩》、《摘缨会》、《定军山》、《乌盆记》、《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及现代戏《红灯记》等。
正是党的关怀、人民的器重与爱护,孙岳老师奠定了献身京剧艺术的一颗赤诚之心。 他德艺双馨的艺术水评及平易近人的风范,使广大观众戏迷有口皆碑。
感谢邀请!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