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

楚君称王,并非只是因为楚人有个性,而是出于发展的实际需要。
列国君主的称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按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不过,不管诸侯爵位如何,在国内,臣子们都尊称国君为“公”,这在西周时就是不成文的法则。
所以,在诸侯国内,“公”已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仅仅只是爵位了。


但是,如果出了国门,比如诸侯朝会,那就不能乱叫了,得严格按照爵位来称呼。
当时,只有​两种​诸侯君主可称公。
一种是“王者之后称公”。
周朝以前的王者,如炎帝、黄帝、夏、商的后裔以及周武王的叔爷、叔叔的后裔,一共8个公爵诸侯国: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
一种是“天子三公”。 如周初的周公、召公、齐太公。
不过,“天子三公”的后代,如果没有在朝担任三公,也不是公爵。
这种爵位等级是固化的,基本不会有大变。
我们熟悉的晋文公,其实爵位都还是侯爵,只是周天子册封为“侯伯”,以其为诸侯之长。
所以,按照爵位说,很少有诸侯是“公”,但实际上,天下诸侯在国内都可称公。
楚君称王楚只是子爵。 这几乎是爵位最低的。 因为:在已知诸侯中,只有许国一个男爵···
周成王在岐阳会诸侯时,楚君只有与鲜卑一起守燎,连参与会盟的资格都没有···
别人看不起没关系,自己争气就好。 楚国在几代君主的努力下,逐渐变强。


周夷王时,天下诸侯开始轻视周天子,楚君熊渠试探了一回:他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后来周厉王比较嚣张,自称蛮夷的熊渠一点也不蛮,果断取消王号。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桓王为郑所败,天子威严扫地。
这次,楚人不再只是试探了。
熊通很认真地找汉阳姬姓诸侯帮忙,请求更高爵位。
被拒绝后,熊通正式称王!
此后,楚君一直以王自称(当然,周天子、诸侯,是不承认这个王的)。
听起来,这只是一个受到不公正待遇,“老子就是不服周”的故事而已。
其实不然。
称王的诸侯们楚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僭越的诸侯。
​​

​​
春秋五霸中,就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位王。
吴国,原本就是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
可是,到了春秋时,当吴国渐渐有起色时,寿梦也称王。
越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
到了允常时,哥们也称王了!
“巧合”的是,在南方诸侯中,也就只有这三个诸侯混出了名堂。
而这三个诸侯,都是在称王之后,国力进一步暴涨,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
看来:这些诸侯自称王,并非只是个性强烈,而是有着其深刻用意!
发展的需要熊渠在称王时,给出的理由是:我们本来就是蛮夷嘛!“不与中国之号谥”!
这句看起来像赌气的话,却真的是楚国称王的真实原因。


楚,地处蛮夷之地,周边既有一圈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也有蛮夷。
在还不甚强大的情况下,攻打姬姓诸侯,只会引发围殴,并不明智。
所以,楚人最开始的扩张方向,只能是蛮夷。
比如:熊渠在称王前,驱逐扬越,控江汉平原,随后,又利用周天子攻鄂的机会,占据鄂。
可以说:楚最初的强大,正是整合蛮夷的结果。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了。
这些蛮夷,本就对周天子没有什么隶属关系,由于文化差异,他们甚至可能对中原政权还抱有敌意。
继续以周天子名义来整合国内,已弊大于利。
而随着国力的增强,楚已可以压制周边的姬姓小国,并可以把扩张方向转向这些爵位比自己高的诸侯。
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调自己的诸侯身份,只会束手束脚!
因此,熊渠​公开宣称​自己就是蛮夷,称王!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吴、越。
称王,是雄心勃勃的南方诸侯们开始兼并诸侯,参与霸业角逐的号角!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