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三场比较著名的战役,其中一个叫播州之役,这场战争给明王朝带来了很大伤害,从经济到政治,让本来就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快速走向衰亡。
战争是为了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发起的叛乱,反叛乱期间明朝廷不顾百姓生死,疯狂征敛,这样的做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百姓的不满。
但是平叛结束之后明朝廷对当地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挽回一些经济损失,政治方面也有了进步和调整。
播州之役总体来说有利有弊,但是对于本身凋敝的明王朝来说弊大于利。
万历二十七年,杨应龙在播州发起叛乱,他首先在云贵地区肆无忌惮,明朝廷对他多次招安无果,杨应龙见风使舵,打得赢就强硬,打不赢就投降,让明朝廷费了很大心力。 最终于同年年末正式任命李化龙为指挥,带领二十万明军对其征讨,正式拉开了播州之役的序幕。 李化龙带领的明军队伍分八队出击,进攻播州。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五月终于各师汇集在海龙囤,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
这场战役很快就打完了,六月大军入城,杨应龙的儿子相继被擒,播州平定。
这场战争总共历时一百一十四天,耗费了明王朝白银两百万两之多,周边省份纷纷给予援助,共八省参与此次围剿,声势浩大。
虽然最终结果是叛乱结束,但也对明王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久久不能恢复过来。
首先在经济方面,取得战争的胜利也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和别的国家战争可能还会收回一些战利品,但内耗型的战役就要靠明王朝自己吸收了。
明代的大学士王家屏曾经对这个战役做出评价:
“(平播战争)车骑戈甲,连数镇之师,半委山谷矣;金钱刍粟, 倾数万之积,尽填沟壑矣;兵老财殚,智穷计绌……外坠狡 夷之牢笼, 而内坐守寸步难移之困局……今时事与资力并 当困绌之际,国威与士气并当挫刃之余。
”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明朝廷对国力的巨大消耗,加上万历年间的三场战争几乎是延续进行的,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为了维持这几场战争的胜利,明王朝倾全国之力,国家的财政早就已经亮了红灯。
战争结束之后还要对当地进行二次建设,抚慰民众和军士,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明朝的国库基本集中在太仓库、太仆寺和京通仓储这三个地方,三场战争的全部开销直接从三大仓库的支出中就能看得出来。
其中太仓库又称太银仓库,这是在明正统七年开始置办的。
这里主要管理银钱,各省把进贡来的大米、绢布、马槽、盐税以及折银交上来,都放进太仓库里。
还有那些家财变卖的田产铺面也都汇集于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太仓库在明王朝的重要性。
明朝统治时期太仓库一直都是比较充盈的,在明神宗即位之后经过十年的改革使得太仓库更是丰盈。 然而两场战争的消耗直接让这个富足的国库所剩无几。
接下来是太仆寺,”掌牧马之政令,隶属兵部,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 ”太仆寺相比于前者略逊一筹,但也是有库积一千余万白银的,经过万历壬辰之乱和播州之役之后就消耗殆尽,两大国库都没有之前的繁盛局面。
最后一个是京通仓储,它是专门为国家储备粮草的仓库,在1583年记载中这里一共有一千八百一十八万五千四百石粮草之多,到了1602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年,再看记载:
“京仓实在之数四百四十八万余石,仅足两年之支。
”
仅仅十九年的变化就足以让人震惊,战争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实在不容小觑。
国库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才是最致命的。 在战争之初百姓就受到杨应龙等人的欺负、剥削,战争时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还要承受炮火的攻击。
平播之战的半年间百姓赋税也增长迅猛,在此之前就已经因为明朝廷向北征讨宁夏而受到侵扰,这次更是难逃。 国库亏空就需要百姓来填补,增加赋税才能让国家正常运转。
在万历十四年,申时行就对增加赋税这件事情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比年以来, 渐有 加派,有因事而增者……方今才绌民劳,惟正之供尚且不能 继,额外之派又何以堪!”
任何一个朝廷在面对叛乱的时候都会尽可能倾注力量在战场上,难免会对百姓生活有所忽视,但在维护国家统一时像明王朝这样完全不顾百姓的也是少见。 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激发百姓的怒火,很可能造成民变。
早前明王朝就有过因为民怨而让步的事情,在嘉靖年间民间被迫要求开发矿山,由于大臣反对,百姓抗议这才结束计划。
到了万历年间,皇帝又想旧事重提,但又因为官员反对只好作罢。
战争让国家国库空虚、政局混乱,明朝廷趁此机会肆意征收盐税矿税,长期的战争和税务压得百姓透不过气来,一场民变蓄势待发。
果然,在万历二十九年终于有了起义军揭竿而起,这是白莲教徒赵古元率先在徐州发出的抗议,后来安徽、江苏一带的百姓也三五成群地站起来了。 常年的饥荒让百姓不得不这样做,到了崇祯二年,这才是真正明王朝的掘墓人——高迎祥、李自成等人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明朝廷发起挑战。
明朝廷不断平息内部斗争,让在外围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找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在万历三大战争之后,努尔哈赤称汗,建立起大金。 在位第三年就找准机会向明朝廷发动战争。 这场战争比平播战争时间长多了,历时几十年。 三十年之后,满清进入大关,明朝廷就此破灭。 所以说,播州之役是明朝廷走向灭绝的导火索,它接在两场战争之后,消耗了明朝廷最后一点力气,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播州之役结束之后,明朝廷立刻在当地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战争以来播州一带备受侵扰,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让百姓十分满足。
除了经济方面有改动之外,明朝廷还推行了儒学教育,政府对相对落后的播州下属州县推行教育政策。
百姓谨遵皇帝的安排,把自家子弟送去学堂读书,加强了地方文化的输入,由此可见,播州之役吸引了朝廷的目光,把原本不受关注的播州放在了天子眼前。
平定播州之后,中央政府把播州分为两个郡,这样方便管理。 两郡之间以关为界,中央政府通过这样的改革加强自己对播州地区的统治,同时也是加强西南地区的管控。 虽然国家对播州地区的管理有限,本身国库空虚也无法支援播州,但是从教育、文化的角度上看,这无疑是战后给人们最大的关怀。
总体来说,明朝廷走向衰败还是因为其政治局势不明晰,加上多次战争的消耗使得在最后与女真的对抗中毫无还手之力。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军事设备、军用物资、粮草等问题。
一场小小的由土司引发的战争也需要倾八省之力才能平息,足以看出明王朝后期的发展状况。 播州虽然是个小的地盘,但是由于明政府的忽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央的能力,可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杨应龙也正是看出明朝廷昏庸无度这一点,才敢揭竿而起想要通过战争获取利益。
明朝从国库充盈到所剩无几,只是几十年间的事情,一个王朝要想有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明。 只有大的方向得到把握才能谈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才不会被小人趁虚而入,民众哀怨四起。 引起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也不是一时之失。
播州之役对明王朝的削弱是不敢想象的,但没有播州之役也还是会有人因为腐朽的政治和凋敝的经济情况站出来讨教一番。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腐朽的政治之下得到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