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孔子)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 相传他曾访乐于装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苌弘,(公元前582?一前492)字叔,又称苌叔,四川资州(今内江市资中县)人。 苌弘是“以方术事周王”之贤士,在周王室大臣 刘文公手下任大夫一职。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 周景王交往, 孔子在 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 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 周国造访苌弘,求教 韶乐与 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师襄,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 擅击 磬,也称击磬襄。 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进步,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第一次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据《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

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沛之地望在何处地,关系到孔子见老子的具体地点。

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