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共识。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巴黎协定》,掀起了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大潮。
今年年初我国的“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会议焦点之一,并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成为网络热词,走入公众视野。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这里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顾名思义,所谓“碳达峰”,主要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历史最高点“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且不再反复的历史拐点。
谈“碳达峰”一般都涉及区域或行业和时间点,区域包括地域、省域、国家,目标是全球,行业一般按照第一产业大类区分,时间点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年月日。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时,大气二氧化碳的源主要是海洋和地幔以及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汇是陆地植物,海洋上的部分吸收也属于汇。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大气二氧化碳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人和动物的呼吸,陆地植被的破坏及生物体燃烧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的吸收是最主要的汇,由于二氧化碳多种性质的应用,工业自身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总之,人类活动已经对二氧化碳的源和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所谓“碳中和”,就是指某个区域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工业应用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政府已经规划了进一步开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能源;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工作。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可谓是雷厉风行,目标明确。
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愿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到,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