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可谓春节后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节日。 回想童年,有的吃、有的玩、有的看的元宵节确实给人增添了不少好感。 即便上学的时候,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寒假要结束了,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 但丰富多彩的活动确实又能在上学前又”疯”一把。 如今这个特殊时期,铿锵锣鼓、漫天烟花是看不到了,相比从前节日是要少几分氛围,但其实我们的元宵节跟古人相比,早就逊色了不少。

商周时期,祭祀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与战争是维系国家社会稳定的两节必修课。 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在特定的日子必然要祭祀上天和祖先,以表示不忘本,从而祈求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 最早的元宵节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祭祀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这一天,天子向上天祭祀,以祈求丰收,这体现了农业社会最原始、最淳朴的愿望。 ”元”除了”始、第一”的意思,还通”圆”,有”美好”之意。 元日就是正月里第一个月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正月十五。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一轮的农业活动也始于孟春。 所以作为新年的开年大计,古人这个元宵节过得可一点都不含糊。 虽说这一天的重点是祭祀,但这祭祀一点都不马虎。

同样是《礼记·月令》记载了祭祀的过程:
“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良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
由此不难看出这个仪式的繁琐。 首先是祈天(祈谷于上帝),以表明敬意。 然后就是天子亲自载着耒耜农具,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一班朝中要臣亲自耕耘藉田。 农具在车上不是乱放的,要放在车右和御者之间。 耕田的顺序和内容也是有讲究的:天子推耜三下,三公推耜五下,卿、诸侯推耜九下。 这就是藉田礼。 完事之后呢,还有飨礼。 就是天子在大寝殿举行宴请这些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宴会也有专门的名字,叫”劳酒”。

周代的宴饮场景

可见,最早的元宵节还承担着”开耕典礼”的作用。 古代社会农业活动可是大头,宣布春耕开始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至少在汉代也是存在的。

《汉书·文帝纪》里记载汉文帝二年春正月丁亥曾下诏书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帅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文帝二年就是公元前178年,这一年的正月丁亥正是正月十五。

与现在以”汤圆”代表元宵节不同,古代元宵节的代名词其实是灯。 这也是元宵节脱胎农事祭祀后的习俗之一。 东汉明帝时规定上元夜不论士庶一律挂灯,燃灯礼佛。 唐宋之后,随着文献典籍的流传,元宵观灯的习俗逐渐鲜活起来。

古代元宵节中的女性

唐韦述《两京记》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 ”表面当时解除了夜禁,就是用来给大家看灯的。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灯。 ”观灯的场面十分热闹。 到了宋代,观灯的时间又延长了,增加了十七、十八日两天,算起来一共五夜。

我们耍的龙灯其实宋代就有了,《梦粱录》中说:”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可见当时的龙灯规制比现在大不少。

宫廷元宵节娱乐图

还有一种灯,堪称”灯王”,那就是”鳌山”。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 ”可见这种”鳌山”灯,就是一种如鳌形的高山架,上面又挂着数百盏鸟兽、仙怪等花灯。 这种等有多大呢?《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 ”都能赶上一间大房子了。

这种灯一种存续到明代。 《皇明通记》中说:”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到了明代,鳌山灯也是备受民间的青睐。

明代画卷中的鳌山灯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就是,元宵节这一天解放了妇女。 我们知道,古代的大家闺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所以平时很少有机会出门”嗨”。 但是元宵节这一天就不一样了,官方解除了禁令和限制,许多习俗中出现了妇女的身影。

走出家门的青年男女

例如”走百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妇女们通过到处走来祈求消除百病。 《荆楚岁时记》就记载:”燕城……夜……妇女众游。 其前一人持香辟人。 凡有桥处,相牵以过。 名走百病。 ”意思就是妇女们在夜晚成群结队,有一个人在前面拿着香”开路”,其他人跟着走。 凡是有桥的地方必须从桥上走。

周用《走百病行》中”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这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则描绘了当时走百病的盛况和妇女们的美好愿景。

走百病

当然,走也不是干走啥也不干,除了看花灯之类的,这个过程中也掺杂着其他的习俗。 比如”偷菜”。 《广州府志》卷十五《风俗》载:”(正月)十六夜完灯,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

这一天晚上,妇女们凭借观灯、走百病的机会去别人家的菜田里偷菜,这个习俗叫”采青”。 这并不是为了改善伙食、补贴家用,而是以此来讨个好彩头、嫁给一位好夫婿。 也正因如此,今人常说古代的青年男女,是拿元宵节当作情人节来过的。 相比之下,皇帝们在这一天可就“惨”多了,祭祀、祈福、亲耕和大宴群臣,这一套礼节走下来,真可谓是“累成狗”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广一带也有”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的歌谣。 这与台湾地区”偷葱菜,嫁个好老公;偷挽菜,嫁个好女婿”的说法颇为相似。 可见,海峡两岸在文化上是同根同源的。

元宵节“采青”

此外,从唐代起,还有一种”迎紫姑”的习俗。 传说紫姑叫何媚,字丽卿,是一大户人家娶来的小妾。 由于貌美而遭到正房的妒忌,元宵节当晚惨遭正房的毒手。 因为紫姑是在厕所里的被害的,她就被封为了”厕神”。 于是元宵节当晚,妇女们就用稻草、麻布等扎成紫姑模样的布娃娃,并用香烛茶酒来祭请。

毕竟紫姑是神仙,迎紫姑便有了占卜的功效。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风俗望日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 ”就是说正月十五的白天要把杨柳枝插在门上,枝条所指之处设祭,晚上就能迎紫姑来占卜了。

除了占卜,紫姑还能庇佑养蚕纺织。 《吴均集校注》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蚕桑百倍。 ”
正月半就是正月十五,这则颇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也说明了紫姑在本业上的功效——毕竟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妇女的职责之一就是养蚕纺织。 作为女性神的紫姑自然要在本职工作上发挥作用。

迎紫姑

时至今日,元宵节的习俗、装扮已与古代相去甚远。 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毕竟古代的灯、妇女的地位都不是现在可以相提并论的,加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琐的节庆吸引不了人自然也会从简。 但另一方面,元宵节的传统又在告诉我们,这个节日的浓浓内涵,蕴含着几千年古人的欢乐与美好愿望,这并不是各种口味的汤圆创新能够替代的了的。 以往的元宵节虽然简,但也还有点节日的样。

如今这个特殊时刻却不在有节日的气氛,特别是许多逆行者们舍小家为大家,投身没有硝烟的战场。 元宵节也是团圆的日子,你们归来才算团圆。 在聊完了历史过完了嘴瘾之后,还是希望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能够补上今年的遗憾。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