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

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 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

定陵挖掘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什么要挖掘定陵?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带领一些文艺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参观。

中午时,他们在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聊天。 吴晗不但是副市长,同时也是明史专家,写过《明史简述》等著作。 聊天中对郭沫若等人说:“永乐皇帝就埋在长陵,如果挖掘长陵,建个博物馆,把长陵中的文物展示出来,肯定对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动作用。 ”郭沫若等人深表赞同。

于是,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便送到了国家政务院,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有人反对,反对无效:消息传出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 他俩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 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但是吴晗等人决心已下,无法改变。 他们觉得全国解放好几年了,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大学生联合,就可以胜任挖掘工作了。

长陵挖掘改为定陵挖掘:1955年12月,“长陵挖掘委员会”成立,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考察,队长赵其昌认为,长陵的挖掘规模太大,应该找一些好挖的陵墓做一下试崛。

那时,定陵的一些城砖脱落,露出碹洞,考古专家认定从这里,可能会直接找到墓道,更省力。 就这样,挖掘长陵改为挖掘定陵。

琳琅满目的珍贵随葬品:1956年5月,定陵挖掘正式开始,挖掘工作就不细说了,直接说挖到了什么。

宋神宗和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 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帝后的棺椁外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冠、带、配、饰、金银器具等等共2648件。

许多珍品独一无二。 宋神宗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 即使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复制出如此生动精美的皇冠。

孝端皇后的三龙两凤冠,珠光宝气,极其奢华,其上共装饰红、蓝宝石128块,各种珍珠多达5400余颗。

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图案优美,极富感染力,升龙、行龙左右盘绕,极其威严。 前后襟和衣袖上还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 还饰有金银锭、方胜、犀角等八宝,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

可惜的是,从定陵地宫打开的那一瞬间起,悲剧就发生了:很多有机文物在漆黑的地宫可以保存千年,但是一旦接触氧气,便瞬间氧化。 很多书画、丝织品很快灰飞烟灭。

当时,考古人员缺乏经验,还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结果没几个月便变黑变脆,支离破碎了。 而有些金属物品也变形生斑了。 能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

更令人同心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之风刮起,不少考古学家被逼离开工作岗位,无人照料的定陵再次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文物迅速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扔出去,帝后的尸骨也被烧得干干净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国家考古挖掘和保护技术已经具备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挖掘帝王陵墓了呢?不可以!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那一天。

除了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社会伦理等因素。 很多帝王的后人还在,挖人家祖坟好像说不过去。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主动挖掘帝陵,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陵墓被盗、基建出土等,我们还是要做挖掘的。 考古界管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挖掘”。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