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脸又双叒叕花了(乐山大佛脸又双叒叕花了一)

乐山大佛又双叒叕脸花了。 从岷江河畔远眺,枕着绿树的大佛与皴石融为一体——鼻子是“黑三角”,微生物组成的黑斑爬满脸颊,蔓延至全身。 这是最近的乐山大佛,一副“颓废狼狈”的模样,给人的感觉是久经沧桑。 然而,2019年4月,乐山大佛刚结束200多天的“闭关体检”,当时被蒸汽、砂纸和无铅布“保养”过的脸重现粉嫩。

不仅是“面部皮肤”,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现如今,距上次“抢救”还不到两年,条带状的裂痕已经从大佛发际线向下贯穿眉毛,下巴处的空鼓形成斑片,已经翘起明显的裂纹。 在抢救的重点——大佛胸口,仍旧爬着裂痕。 此前参与修缮的工程师直言不讳,“如果不治理排,每次用锤灰抢救式地抹一遍,也只能维持两三年。 ”

是的,排水问题,是近些年来乐山大佛遭遇的一个痼疾。 早在1991年,有关部门就组织力量对大佛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研究,当时的研究结论是,要想真正保护好大佛,应当治理其排水系统。 但此后30年至今,“粉刷”却几乎成了大佛历次修缮与抢救工作的重心。 这当中,有研究论证、工程技术、政策审批、项目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显然,岁月不等人,风雨侵蚀下的大佛,也等不起。

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 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其文物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摩崖石刻领域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有人可能觉得,修缮一件千年文物,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再直白一点说,就是费钱、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其实这种认知大错特错。 修缮大佛,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 在乐山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可以说是旅游业的支柱,2018年,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4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2.96亿元,这一数字在全国石窟寺景点中居于前列。

也正因此,在保护大佛的问题上,既不能短视,有竭泽而渔的想法,也不能只抱持得过且过、缝缝补补的思维。 而且,现在正处于疫情时期,旅游业本来就遭遇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全国不少景区时不时进入“闭关期”,游客大幅较少。 但这个现实背景,却又是修缮大佛的好时机,原因再简单不过:既然本就客流少,因修缮带来的旅游收入损失就会相对较少。

当然,修缮乐山大佛这样的工程,势必很复杂,牵涉到多方面的考量,需要诸多领域的专家来论证,排水工程也不是说上马就能上马的。 但是从几十年前便意识到排水问题,提出过多种方案,至今却依然无法进入实操阶段,多少还是让人不解。 哪怕是经费不足,也可考虑借助机构、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

一定要认识到,大佛养活了乐山很多人,也滋养了无数游客的眼睛和心灵,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价值,也只有保护好大佛,才能继续维持和提升这种效益和价值。 一座大佛背后,是成千上万的相关从业者,也是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今天有能力也该有主动性去保护好它。 时间不可倒流,我们不能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