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距离年底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欧盟预计还将出台一项既被看作“一带一路”倡议替代版、又被当作美国“重建更好世界”欧盟版的“全球门户”战略。 如果再加上将在明年法国轮值欧盟期间推出、侧重“打造欧洲安全概念”的“战略指南”,立志要搞地缘政治的欧盟将基本完成战略框架的“顶层设计”。
欧盟“全球门户”战略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 一方面是欧盟在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的认知和适应过程中,竞争心理而非合作意愿逐渐占了上风。 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欧盟内部就有要提出“全球门户”计划来应对“挑战”的讨论,但那时的欧盟还有些许坚持地缘经济合作的初心,搞地缘战略的“政治雄心”还不完全具备,随后出台并被当作欧盟版“一带一路”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也体现出更多“对接合作”的政策惯性。
另一方面是在进入“地缘政治节奏”后,欧盟逐渐强化了所谓“战略思维”,并将其注入各项内外规则制定、条约缔结和战略设计,更新、升级甚至一定程度上抛弃原有经贸合作规则的路径日益清晰。 在今年G7峰会上会同美国抛出以“重建更好世界”为名的“高标准基建计划”后,欧盟紧接着搞出一个修正版的“全球联通欧洲战略”。 用地缘政治逻辑主导地缘经济合作的政策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抑制,欧盟版的“印太战略”和由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亲自推介的“全球门户”战略,就难免接踵而至了。
所谓“全球门户”战略的核心,一是要帮欧盟找到地缘定位和能力定位,追求欧盟的全球性视野和影响,在数字、交通、能源和贸易等领域维护利益并提高竞争力,巩固其作为世界经济、科技一极的中心地位。
二是要帮欧盟站住国际道义制高点,将“促进可持续的环境标准和民主、人权、规则等价值观”强力赋予上述领域,试图将欧盟的市场能力、规则制定权和外交工具运用到极致。 欧盟实施战略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复苏面对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仍然不惜本钱,计划初期投入400多亿欧元,并在2027年前的欧盟预算周期内追加投入,总预算可能高达近800亿欧元。
除了目标和领域外,为体现欧盟的地缘政治意识,战略不仅有全球布局还有很明确的区域目标。 例如在不大稳定的西巴尔干地区和土耳其方向,欧盟的重点是扩大并加强跨欧运输网络建设;在东欧地区将以数字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为投资重点,并将乌克兰纳入其中;非洲将是其区域外的投入重点,欧盟将利用其达到2220亿欧元、超过中美两国的对非直接投资存量,重点发展数字经济。 此外中亚、“印太”和遥远的拉美、北极地区也都被欧盟纳入战略视野,将在交通、数字、通讯和能源等领域进行各有侧重的投入与合作。
且不论在战略意识爆炸的冲动中,欧盟搞出这一大堆“战略”之间是否有叠床架屋、相互踩脚且浪费纸张的问题,仅仅是欧盟现在内斗外困的境况、狭隘偏执的地缘政治观念以及要“输出欧洲规则”的理想,就很难让它成为“全球门户”并最终站稳世界一极。 在全球化进展顺利的年代,欧盟在面对竞争时曾经有过成为“超级伙伴”的理想,要在各力量之间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就要让“软实力优势”变得更软。
现在的“全球门户”战略仍然依赖于“欧盟优势”,但走的却是要把“软实力做硬”的路子,从搞外资审查到供应链安全,从开征数字税到搞碳边境税,欧盟名义上是要继续开门纳财广结善缘,实际上是在不断提高门槛招揽非议。 如此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不能不让人怀疑欧盟的“全球门户”战略是在以开门之名行闭户之实。
在全球化遭遇地缘政治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世界的确需要更多的门户相通和利益共享,但要成为“全球门户”至少需要这样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是开放包容的世界观。 欧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按照自身面貌塑造世界的经历,但结果是证明了世界的多样性比单一性更有合理性和生命力。 如果还是抱着“欧洲的世界观”而不是“世界的欧洲观”,欧盟展现出来的就只能是“门户之见”。
其次是开明兼容的规则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规则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因素,任何规则都需要在时空变化中不断接受差异并经历革新,否则就将因抱残守缺而画地为牢。 如果欧盟想一味地搞单边的规则输出,不能和其他伙伴达成规则对接和融合,“全球门户”就会永远停留在理想阶段。
最后是面对并解决现实难题的勇气和能力。 眼下欧盟正和白俄罗斯在边界难民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一方要阻断铁路运输、一方要切断天然气供应,这种现实和“全球联通”“门户开放”的高调显然相去甚远。 要让国际社会认同、接受其战略目标并开展合作,欧盟还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现实和理想是在同一方向。 否则理想尽管“合理”,也只能“想想”罢了。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