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儒客文人都把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 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 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 ”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 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 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 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以上就是状元的由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