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关于感恩的例子,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感恩的例子。
1、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 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 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2、周恩来与嗣母: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 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 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
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 外祖父家里人很多。 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时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 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 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 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 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
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 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3、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韩信深受感动。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4、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 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 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5、 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 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 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 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 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装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以上就是关于感恩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