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0点,全球数十家著名天文机构同时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
可能有人会说,引力波不是去年2月就已经被探测到了吗,怎么又来宣布了?
这是因为,这两次引力波发现事件的性质并不一样,因此意义并不相同。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就是之前那次,人类只是感觉到了引力波的存在,而这次,是正儿八经地“看到了”。
今天,眠眠就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引力波,以及引力波观测的知识,放心吧,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
01 引力波是个啥?
如果把我们的宇宙比作一座巨型公寓楼的话,那么里面各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就好比是脾气完全不同的租客,怎样能让这些“租客”们和睦共处呢?
这座宇宙公寓楼给出了四条最基本的规定,所有租客都必须按照这四条基本规定来。 是的,这就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四种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这四种相互作用,也被称为“自然界四力”或者“宇宙基本力”。 直到今天为止,宇宙中任何被观察到的,一切关于物质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中都可借助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进行描述和解释。
这四种相互作用中,电磁力、强力、弱力这三种都在上世纪中期时就已经被探测并证明存在了,只有引力的作用一直存在于理论中,关于它存在的证据:引力波,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引力作用实在是太弱小了。 按照四种基本力的相对强度:如果把引力的强度定为1的话,那么,哪怕名字里带个“弱”的弱力,都有10的25次方那么强大。 而电磁力和强力则分别为10的36次方和10的38次方那么大。
所以不比不知道,一比就会发现,引力波的作用实在太微弱了。
那么,引力波到底是个怎样的波呢?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解释:时空的弯曲,或者说,是带质量的物体进行加速度运动而产生的波。
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巨大而平整的沙发,那么你坐在沙发上,重量自然会导致沙发凹陷。 如果在你旁边放一个小球的话,那么小球也会因为你的重量滚向你所造成的凹陷中。
并且,体重越大的人,对沙发制造的凹陷也越大,效果也越明显(放心吧,眠眠不是叫你们减肥……)。
另外,如果把你坐上沙发的那一瞬间,通过超高速摄影一帧一帧慢放的话,你会发现你对沙发制造的那个凹陷,是逐渐从内向外扩散的,这种扩散呈现出一种波动形式。
如果用更明显的例子的话,当你把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中,会在石子入水的地方为中心,产生一圈一圈的涟漪。 这种涟漪,就和引力波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显然,如果以宇宙时空作为背景,那么一个石头,或者是一个人所造成的引力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更不用说被远隔着几十亿光年之外感知到了。
这就是说,只有那些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天体,在产生惊天动地的天文现象时,所释放出的引力波,才能大到被远隔十数亿光年之外的我们捕捉到。
比如,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引力坍缩和伽马射线暴,比如FAST前阵子发现的脉冲星,比如双星系统的合并,像双黑洞的合并(去年那次),或是双中子星的合并,也就是昨天刚刚发布的这次引力波观测事件的起源。
02 怎样捕捉引力波?
事实上,即便是黑洞合并这样震惊宇宙的大事件,所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抵达地球时,其强度也已经微小到微乎其微。
究竟有多小呢?
引力波振幅的数量级在10的负21次方以下,只有氢原子的100亿分之一大小。
振幅小到这个尺度的波动信号,不要说蝴蝶振动一下翅膀,就是蝴蝶放个屁都相当于一场海啸……
那么黑科技LIGO是怎样捕捉到引力波的呢?
LIGO的全名是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中文意思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是的,从名字里就能看出,LIGO之所以能捕捉到引力波,所运用到的就是光的干涉原理。
干涉原理虽然是初中物理知识,但相比很多人都忘了,没事我再帮大家回忆下,两束光波在传播时如果互相重叠,就会出现新的波形。 如果是峰谷叠加的话,新波形就会更强(下图左),如果峰谷相抵的话,新波形甚至会消失(下图右)。
体现在光强上,最亮的地方会超过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
在引力波的影响下,就会出现微小的光波波形变化,这时光探测器就能感应到干涉条纹的变化。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从无到有,原本是完全互相抵消的,如果被引力波影响,就会形成干涉波形图样。
看起来似乎矮油,不错哦,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非常困难。 因为地球上本身存在太多的电磁噪音干扰,这些干扰本身比引力波要大得多。 这怎么解决呢?
除了一些顶尖的抗干扰方式之外(比如新LIGO那个增强10倍精度的悬垂式稳定器),LIGO还有一个解决之道,那就是,我复制一个自己。
真实的LIGO系统,其实是有两个完全一致的设备,分别位于华盛顿州的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的利文斯顿,两地相距3000多千米。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比对两者采集到的数据,并通过算法来排除许多干扰信息。
因为,同时能影响到相隔这么远的两地的波动信号,基本上必然来自太空,这样把地面人为的信号都去除掉,再筛选起来就容易多了。
除了这些之外,LIGO这套设备本身也已经堪称是人类史最精密的仪器。
首先,为了能够获得更清晰的干涉波形,需要激光的强度足够大,也就是功率要大,那么增强激光功率的方法,就是让激光通过许多镜面进行多次来回反射。
LIGO的每一面镜子,都有着超乎想象反射率,这些纯二氧化硅打造的反射镜,每300万个光子射入,只有1个会被留下,其余光子全部会被反射走。
另外,LIGO本身的激光臂就有4公里长,但这对于精度而言还远远不够,激光要经过400次反射,才能达到最终的强大功率,也就是说激光臂最终长度是1600公里,这样惊人的长度才能实现最终的精确率。
是的,当你用引力波的振幅10的-21次方和1600km相乘时,最终得到的数据尺度大约是单个质子半径那么大,虽然依然是极小,但至少足够我们捕捉到引力波的存在了。
03 这一次的引力波探测有什么不同?
昨天公布的这次引力波探测事件,是两个中子星合并时所释放的引力波。 而之前观测到的那次,是两个黑洞合并所释放的引力波。
简而言之,它们的差异有两点:
第一点,是双中子星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更强。 虽然中子星的质量比黑洞小很多,但是它们持续释放引力波的时间要比黑洞长很多,可以达到一分钟以上,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通常只持续一秒。
嗯,持久就是好呀~
第二点,是双黑洞合并时,因为黑洞的超大引力,任何光波都无法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这一事件是真正意义上的“黑”的,我们只能根据其他现象推测它产生了,但是无法真的“看到”。
而双中子星合并就不一样了,它不但会释放大量的短伽玛射线暴,还会发出巨新星辐射,也就是说,有大量的电磁信号会产生,会被我们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
这也就是说,同时结合了引力波和电磁波,我们就对观测有了一个双保险加参照物,通过电磁波还可以准确定位到天文现象的位置。
嗯,黑洞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中子星(neutron star)又是个啥呢?
当恒星的寿命即将终结时,它内核中的氢、氦、碳等元素已经在百亿年的核聚变反应中消耗殆尽。 最终当热辐射效应渐渐式微,所产生的压力再也不足以支撑外壳时,就会发生坍缩,以及剧烈的爆发。
根据恒星的质量不同,从小到大最终会演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是黑洞的一种。
中子星的直径一般是10-20公里,但是每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因此它的重量可以达到太阳的1.35到2.1倍之多。 这也就是说,中子星的密度基本上跟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
另外,中子星的自转速度非常之快,可以达到一秒一圈。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直径20公里,有两个太阳那么重的星体,一秒钟就转一圈,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正是因为自转极快,中子星本身磁场又极强,在自转时所产生的电磁波辐射每扫过地球一次时,都会形成高频的信号脉冲,这种中子星也被称为“脉冲星(Pulsar)”。 就跟迪厅里快速转动的彩灯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射电望远镜,位于我国贵州的FAST望远镜,一周前刚刚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
这也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
上文里我们也说了,脉冲星本身就是引力波产生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未来非常有可能由LIGO、VIRGO(相当于欧洲的LIGO)发现引力波的存在,再由FAST这样的天文望远镜向那个位置观察,最终发现脉冲星、中子星合并等罕见的天文现象。
这一次的中子星合并,就是这样的故事:
8月17日,LIGO与VIRGO的三台探测器先后接收到一个引力波信号。 就在这之后仅仅1.7秒,NASA的费米卫星就探测到了一个伽马射线暴。 再之后位于智利的SWOPE望远镜在星系NGC4993中观测到明亮的光学源。
这三者互相印证了一件大事在宇宙中的产生(其实已经是1.3亿年前就发生了,只不过信号刚刚到地球……)
于是接下来的数个星期,全世界所有的著名天文台全部将望远镜对准了这片区域,并争先恐后地记录下天文数据,也就是这两颗中子星的前世今生:
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长蛇座星系NGC4993中,两颗中子星彼此吸引着,越转越近,最终它们决定合体,以获得生命的大和谐……
在并合前约100秒时,它们相距400公里,每秒钟互相绕转12圈(这速度啧啧),并向外辐射引力波。 数秒之内它们越转越近,直至最终合体在一起,发生剧烈的撞击,形成新的天体,并发出电磁辐射。
LIGO它们发现的,就是这次合体事件的引力波;全球各大天文台发现的,就是这次合体事件的电磁辐射。
双中子星合并,最后变成了什么呢?
目前还在观测中,一种可能是变成了一颗更大的中子星,也有可能是变成了黑洞。
04 引力波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大众最关心的,可能就是这个了吧。
然而实话实说的话,就目前而言,除了在天文、物理等顶尖领域意义重大之外,对于普通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意义。
或许很多人就会这样想,那有啥好关心?反正这玩意也不会影响我涨工资,也不能帮我娶媳妇儿,有这个资金还不如搞搞扶贫呢。 有关心这个的功夫我还不如看看彭于晏鹿晗的八卦呢。
真的是这样吗?
曾经五百年前,欧洲的航海技术飞速发展,而原本航海实力世界第一的明朝却宁愿禁海,也不愿再在航海上烧钱。 从此欧洲人殖民了全世界,至今他们的文化还深远影响了海外。
曾经三百年前,欧洲启蒙运动诞生,基础科学迅速发展,而清朝人却将其视为奇技淫巧。 然而人家很快产生了工业革命,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不说,还让我们经历了那样屈辱的历史。
如今,我们还要继续那样短视吗?只有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利益,长远的看似缥缈无边的,就跟我没关系,是这样吗?
当电磁感应被法拉第发现,被麦克斯韦研究时,可能大众也觉得这跟我没啥关系。 然而,当电能最终进入到应用领域,给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变化。
同样的还有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那些领域的专家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只是现在终于到了应用阶段,到了瓜熟蒂落的收获季节,许多认才开始恍然大悟:啊原来XX技术好厉害,好牛逼啊!
他们并不知道,已经有多少科学家和先驱者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就拿这次双子星合并引力波事件而言,中国的团队也默默参与其中。 LIGO的团队,就有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团队的助力。
在国内,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南极,中国南极巡天团队利用昆仑站第2台望远镜AST3-2,对双中子星合并事件进行了观测。
在太空,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也对此次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的监测。
未来,中国自己探测引力波的顶级项目:天琴计划也将一步步完成。 和LIGO相比,天琴计划更是直接用卫星在太空中进行观测。
科学界前辈们今天的努力,也许对当下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也许十几年,几十年后,就会让人类过得更好,会让人类的子孙后代过得更幸福。
曾经我们漠视过,落后过,我们失去了探索海洋的机会,如今,我们不能再失去探索太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