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俄罗斯素以态度强硬、作风彪悍著称,最著名的三支特种部队-格鲁乌、阿尔法和信号旗,在历次人质营救活动中,也将这种性格完全展现出来。 不过从实际战绩来看,俄罗斯的人质营救活动很多并不成功,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彻头彻底的灾难,其中最失败的案例,无疑是别斯兰人质事件。
别斯兰位于北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中东部,南距首府弗拉季高加索约15公里。 别斯兰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位于顿河畔罗斯托夫到巴库的铁路之间,既是通往弗拉季高加索铁路支线的起点,又是车臣、印古什两个自治共和国向西通往黑海地区的必经之路。 正因如此,车臣匪徒在这里制造恐怖事件,绝对有其深意。
车臣人是北高加索地区的土著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以民风剽悍、好勇斗狠著称,到19世纪中期时,沙俄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将其征服。 二战期间,由于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以谋求独立,由此遭到斯大林政权的报复。 1944年3月,在苏联军队的押解下,全部车臣人被驱赶至条件恶劣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哈萨克地区,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才被重新允许回返家园。
在沙俄及苏联时期,车臣人不仅饱受民族压迫,而且由于政策性歧视,他们的生存权益长期遭到忽视,生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由此激发他们强烈的不满。 正因如此,等到苏联解体、外高加索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时,时任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也在1991年11月自行宣布独立,但并没有得到俄罗斯的承认。
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1994-2009年),俄军曾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平叛战争,近乎摧毁所有车臣叛军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杜达耶夫被打死后,以巴萨耶夫、马斯哈多夫等为首的残余叛军依托深山老林,跟政府军打起了游击战,并在车臣及其周边地区连续制造恐怖袭击,意在迫使俄罗斯撤出车臣地区,并允许其独立。 而别斯兰人质事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2004年9月1日,在匪首马斯哈多夫的授意下,32名车臣武装恐怖分子潜入别斯兰,并迅速攻占该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约1200名师生扣作人质。 很快,恐怖分子通过扔出的纸条,向俄罗斯政府开出释放人质的条件:俄罗斯从车臣撤军,释放6月因袭击印古什而被逮捕的恐怖分子。 同时,恐怖分子要求北奥塞梯总统扎索霍夫、印古什总统贾济科夫抵达别斯兰跟他们进行谈判。
俄罗斯政府得知消息后,火速派扎索霍夫、贾济科夫赶往别斯兰进行谈判,同时命令两支特种部队-“阿尔法”、“信号旗”前往从事人质解救行动。 按照最初的计划,首先需要谈判团队跟恐怖分子进行谈判,尽量争取和平解决人质事件,就算是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地拖住他们,以便为更加安全地解救人质,留下充足的时间。 万万没想到,就在双方谈判期间,一场意外却打乱了全部计划。
原来,经过将近2天的谈判后,恐怖分子的立场出现松动,不仅释放了26名人质,而且还允许向其他人质提供食品和饮水。 但就在此时,忧心如焚的家属们却开始“添乱”,不仅大声恫吓恐怖分子赶紧放人,而且还纷纷拿出武器准备冲进学校,准备自己解救人质。 对于这些家属的举动,行动指挥部没能及时进行制止,由此引发大灾难。
就在恐怖分子警惕家属们发动强攻之际,埋在教室外面的一颗炸弹突然爆炸(可能是引信坏了),导致他们误以为外面已发动强攻,于是便拼命地向外面开火。 此时,趁着局势的混乱,部分人质开始拼命地向外逃窜,结果遭到恐怖分子的射杀,一时间死伤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两支特种部队只好硬着头皮发动强攻,跟盘踞在学校内部的恐怖分子展开“白刃战”。
从恐怖分子射击人质开始,到俄军完全消灭恐怖分子为止,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9月3日13时至16时),最终导致333名人质死亡、958人受伤。 而32名恐怖分子中,有31人被击毙,只有1人被生擒。 从伤亡情况来看,“别斯兰人质事件”的结果比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造成130名人质死亡)还要惨,堪称俄罗斯历届人质营救行动中最失败、最糟糕的案例,至今仍令其蒙羞。
资料来源:《别斯兰人质事件与俄联邦的民族、宗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