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泰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诗。 诗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意思是,岱宗(泰山)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这座突兀在齐鲁大地的高山,其特点可以用一个“青”字来概括,但又岂是一个“青”字了得!大自然把天下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了这里,高大突兀的山体分割了这里的阴阳,登上山顶的人已看到了日出,为阳为晓,而还在山下的人却看不到日出,为阴为昏。 当登上泰山之顶后,所有的其它山峰都是那么的渺小。 整座大山象荡开了胸怀,怀抱里生出层层叠叠的云彩,让人一览无余。 人的眼睛就象决开了眼眶,视野无限扩大,俯视下去,就连林中入巢的归鸟都看得清清楚楚。
泰山因何得名“泰”呢?原因就藏在杜甫的这首《望岳》诗里,并和《周易》有直接关系。 诗中“齐鲁青未了”和“阴阳割昏晓”两句,都透露了泰山和《周易》中的《泰卦》有关。
《泰卦》是消息卦,天时为卯,当其时也,斗指正东方向,季在仲春之月,卯正即为春分日,五行属木,其色青,其星象为青龙,对应後天八卦的震位。 “齐鲁青未了”就是指泰山坐落在中原大地之东的齐鲁故土,东方五行属木,其色青。 “青”是五行之色,为五行之木色,也是东方之色,还是春天之色,代表生机和活力,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这正好和《泰卦》完全吻合,故而岱宗得名曰“泰”。
再看《泰卦》卦形和卦时,六爻阴阳各半,不交不杂,阴阳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现代历法意义上讲,其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和经线重合,经线成为分割昏晓的分界线,与诗中“阴阳割昏晓”有异曲同工之妙。 泰山是齐和鲁的分界线,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 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故鲁为泰山之阳,齐为泰山之阴,泰山起到了“阴阳割昏晓”的作用。 所以从《周易》理论上讲,泰山与《泰卦》高度吻合,故泰山之名得自《泰卦》无疑。
那么为什么泰山会成为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呢?这也和《周易》思想,尤其是和《泰卦》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泰山自身的特点以及地理位置有关。
首先,《泰卦》是天地相交之卦,《泰卦·象辞》曰:“天地交,泰。 ”《泰卦·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天地交则便于上下沟通,便于人接受到天命,从而做到天人合一。
其次,《泰卦》对应後天八卦的震位,《易》曰:“帝出乎震。 震,东方也。 ”在《易》中,“震为长子”,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正统。 《易·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又“震为蕃鲜”,“蕃鲜”就是指丰盛的祭品。 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之大事,也是最大的礼仪,封禅更是极隆重的祭礼。
其三,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突兀雄伟,一山独尊,有帝王之气。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而况于帝王乎?古代帝王自称“余一人”或“寡人”,就是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 泰山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帝王之气,正应合了历代帝王唯我独尊、功盖千秋的价值追求。
其四,泰山位于齐鲁大地,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具有代天子而行征伐的特权;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具有诸侯国中最高的礼乐规格。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王道的体现,在齐鲁之间的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正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集中体现。
综上四点,泰山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不二选择。 在这个能够天地交泰、上下沟通的神圣之地举行封禅大典,一则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为天下正统;二则彰现自己的丰功伟业,敬告于天,并以此祈求天帝,诏告天下,以期江山永固,万世传承。
苍海桑田,历史悠悠。 封禅之事俱往矣,唯济水尚流、泰山犹在,不减当年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