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为什么可以叫马路?(中国的公路为什么叫马路)

一、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英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但当时城乡普遍使用的那种黄土小道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马长丹的英格兰设计师,设计了一种便于排的碎石路,这种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挤压而成,地质坚硬平坦,且中间高两边低,适应机动车辆行驶,

因此,这种路在当时很快得到普及。 马长丹死后,人们一是为了称呼方便,二是为了纪念他,便在路的前边加上了他的姓。 到了19世纪初,这种铺路方法传到我国后,其称呼演变成“马路”,一直流传下来。

二、顾名思义,马路就是马走的路呗。 古时候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走马车的路自然就叫马路了。

三、西方记者::“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 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四、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

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

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

五、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 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受禄,就拒收。 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六、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 《左传·昭公二十年》:“ 褚师子申 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 ”而这个马路与今天的马路一词并非同源。

七、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 龙须沟 的新沟落成,修了马路。 ”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半年没有进县城,县城里已经大变了样,--街道改宽了,马路也压光了。 ”

八、“马路”最早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 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 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