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造机,小米造车…大佬们为何热衷跨界?

「跨界」的原因是汽车接入物联网有无限大的价值双向跨界:

吉利造手机小米造汽车吉利是汽车圈的“大佬级品牌”,小米在智能手机的角色也一样;似乎这两家企业合作一下要比各自跨界更理想,但结果为什么是两方各自跨界呢?

这就要回顾上汽和华为的“灵魂碰撞”了,上汽集团曾经说过使用华为的系统会让车辆失去灵魂,结果却和阿里进行了深度合作,感觉是前后矛盾;然而这无非是华为这家深圳的企业也上汽没有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和近在咫尺的阿里就不同喽,当上汽的汽车实现高度智能化之后,“作”的太狠的阿里能够通过这些车创造价值,反之上汽也能通过阿里共享价值,这样就能守住它的灵魂——虽然这话细听都带着银子声。

同理,小米汽车和吉利似乎也没有办法进行过于深度的合作,吉利的志向很大,从收购和创立各种品牌到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再到与孚能合资建立电池工厂,这一步步都是在为未来布局;造车本身其实不是那么赚钱,相比其他领域算是个“苦力”;但是汽车工业是重工业的基础,这个基础总需要一些企业来支撑。 但是资本是逐利的,造车如果也有机会赚更多的钱,那么这个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未来汽车的潜在巨大价值仍旧不是车龄本身,而是车辆的智能生态系统!

一旦汽车能像手机和电脑一样与万物互联,那么汽车就会是物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汽车是动态的,汽车可以去到任何位置,在行经的过程中经过的所有位置都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比如商业街、食品街、休闲娱乐等等,以及不在意线下的各种网络品牌的资讯;试想当驾驶汽车到某个位置想要休息、吃东西或不知道去哪买点什么的时候,问一问汽车,然后汽车给出了答案,去还是不去呢?初期使用智能汽车的猎奇心态会让司机开过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移动的、关联所有消费领域的巨大产业链。

所以对于IT企业而言卖车本身的利润没有多大价值,以汽车为载体打造一个全新的消费生态才是其最终目标;这会是个体量无限大的市场,于是才会出现各大IT领域的巨大都纷纷进驻汽车行业的现象。 那么面对这么大一块的蛋糕,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会拱手让人,或者只是在未来分得一块吗?这不是吉利能接受的吧。

其实也有其他企业不能接受。 比如比亚迪打造Dilink系统,它的主体就是比亚迪自研。

小米为何选择自己制造汽车?

小米不是华为、也不像阿里或百度,华为有自己的电子商品,比如和小米一样的手机、电脑、电视与智能家居设备,但是华为同样是通信领域的巨头,能鸿蒙系统、HICAR、5G技术、麒麟芯片等,同时还研发的三电系统;华为不需要造车,因为车企会选择华为。 阿里的角色类似却也有不同,它的主体是网络消费平台,百度的角色介于两者之间。

而小米只是个智能设备的制造商,能造手机、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甚至电饭煲,这些设备个人都用过一遍,但是也知道里面的核心技术不在小米而是其他供应商;能使用无非是感觉MIUI系统的用户体验不错而已,但如果选择真正的核心设备就不会考虑这个品牌了。 那么小米能为车企提供的也只是以MIUI为主体的系统生态的延伸,在垂直领域中的小米系统可以接受,而未来的扩展到全领域的话,MUNI的潜力真就不咋地了;和华为竞争缺乏核心技术,和阿里竞争缺少一个提前打造好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换位思考是车企的话,对于小米也不是太能提起兴趣。

那么小米最终的选择只能是自己造车,也就是自己打造一个小米生态的全新载体,以该载体为基础打造未来的系统生态;当然这是个人观点,能认同吗?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