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唐朝诗人之一。 白居易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大林诗桃花》、《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卖炭翁》、《钱塘湖春行》、《轻肥》、《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梦微之》等等。 词作有《长相思·汴水流》、《忆江南》等。
我很喜欢白居易的《梦微之》,这首诗在我的文章中经常有引用,在我的诗中也常化用他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一句。
梦微之 .唐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白居易的《夜雨》,他是个写现代诗的。 特别喜欢这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白居易的这首诗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古人写的作品,他的这首诗的文风完全像是一个现代诗人的爱情朦胧诗,或者是有点仓央嘉措诗的味道。 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仓央嘉措诗的人喜欢白居易的这种风格。
夜雨 [唐]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就凭这几首诗还是无法将白居易排在大唐三大诗人之列。 只有《长恨歌》和《琵琶行》才是奠定白居易大唐三大诗人之一地位的传世之作。
我是初中的时候接触白居易的《长恨歌》,当时读后惊为天人,这哪是一个凡人的作品,简直是神仙才写得出来的。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年末,终于公元763年。 《长恨歌》中的主角杨贵妃死于公元763年,也就是以她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将万千宠爱于一身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
以”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用她的死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这也就奠定了《长恨歌》悲伤的基调。
《长恨歌》作于公元806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的43年。 白居易是没有见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他在诗中描写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全是白居易根据史书、诗文、传说想像出来的。
看过《猫妖传》这部电影的人,应该会佩服这位导演的想像力。 电影基本上清晰、完整地展现了白居易写《长恨歌》的过程和心理活动。 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这首诗的初衷应该是批判唐明皇沉迷于美色,误国误民。 但白居易写着写着便陷入了角色之中,他不忍杨贵妃的香消玉殒,在长诗的后半段他又借用一个道士的术法,给杨贵妃与唐明皇又安排了一个七月七日夜,长生殿重逢的结局。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李白的这个经典造型也是出自电影《猫妖传》)
白居易在《长恨歌》的结尾中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