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真的是古代的完整故宫吗?没有过现代的改装?

这里应该说的是北京故宫,故宫当然还是从古代遗留至今的完整故宫。 但是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不断重修,其实已经是大变样了。 现代虽然并没有改装,但无异于是脱胎换骨。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606年)始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先后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共近600年的岁月沧桑。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故宫平均每年差不多有上千万人次旅游,可能很多人心中就有疑问了历经这么多年,故宫还是最初完整的故宫吗,建国后有没有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修缮扩建呢,今天宋安之来给大家说说。

故宫最初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合一千零八十七华亩,建筑面积约十七万平方米,历经几百年以后,还存有十五万平方米的建筑。

虽然历经明清两代不断的修缮、重建、改建、扩建等,但故宫的基本框架依旧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修建的故宫框架。

虽然故宫大致整体没有变,但内在其实也改变了不少。

在明朝故宫自1420年建成后,第二年三大殿就被大火烧毁。 修复以后,在明世宗嘉靖年间又被烧毁。 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三次大火,又将三殿烧毁,直到明熹宗天启年间才修复起来。 在明朝276年中,三殿两宫是一再烧毁一再重建。

明末清初时李自成在故宫称帝,后匆匆忙忙退回北京时烧毁了故宫三大殿,清朝入关以后,又重新修复了。

虽然说清承明制,但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所以清朝期间对于故宫的修缮与改建都带有一些满族风格。

以建筑材料来说,明朝起于南方,所以喜欢用楠木,所以故宫刚开始皆是使用的楠木。 清朝起于东北,因此更喜欢关外的松木柏木之类的。 加上明朝时的大采楠木,到了清初已经是所剩无几了,是供不应求加上楠木产区西南都在三藩中吴三桂的实际控制之下,不在清王朝统治范围内,所以康熙二十五年开始便以减轻百姓负担为名,停止采运川省楠木,主张使用关外木材。 原谕旨这样说:“蜀省屡遭兵燹,百姓穷困已极,朕甚悯之,岂宜重困。 塞外松木材大木,可用者甚多,若取充殿材,即数百年可支,何必楠木,着即停止川省采运”。 在二十九年时又很冠冕堂皇地说:明朝宫殿俱用楠木,本朝所用木植,只是松木而已”。 当然小件的楠木当时依旧还是在采取的。

到了清高宗乾隆以后故宫完全改用了北方的松木和柏木。

清朝康熙年间时还将将太和殿、保和殿的左右斜廊改为斜墙。 太和殿左右朝房后檐改为封护檐。 据清朝工部黄册记载,在康熙十一年还有修理斜廊工程。 康熙十八年太和殿为火所烧,康熙三十四年修斜廊时为了防止火灾将其改为斜墙。 将廊庑相貌由玲珑秀丽的造型,变为呆板的山墙。

总结来说清朝多次修缮和改建故宫之时,虽然没有整体改变故宫的格局,但是使故宫中多了很多满族风格。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晚清内忧外患之下,割地赔款无数,除了少数居住的宫殿偶有修缮外,基本上就没有修缮打理过故宫。 (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民国前期军阀混战,后期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处于乱世状态,因此故宫长期失修,坍塌损坏的十分严重,各处是荒草荆棘高与人都齐高了,甚至垃圾瓦砾成山。

建国后政府特意为故宫制定了修理计划,立即进行了修缮。 首先清除了垃圾瓦砾,在1952年到1958年运出的渣土有二十五万立方米。 如果利用这些渣土修筑一条宽到二米高达一米的公路,可以由北京直达到天津。

当时修缮故宫的方针是:“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 由此在故宫博物院里设立了古建筑研究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组织了专业技术队伍,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维修,加以细致地保护故宫。

同时在故宫原有的基础上,为了预防雷火,在宫殿上安装了避雷针。 在故宫的排系统基础上设置了消防水道,组织了消防队。 另一方面对故宫旧藏的文物也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并且逐步补充收藏文物。

首次修缮完成以后,溥仪在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时,曾回到故宫参观,当他走到原来居住的宫殿之时,看着焕然一新的宫殿,惊讶的说道真是整洁,自己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当然修缮故宫时受限于传统技术的流失,有些需要修缮的地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修缮方法,只能以现代工艺慢慢进行修缮,尽量保持其原貌不变。

整体来说北京故宫历经近600年的沧桑,虽然有着无数次修缮、重建、改建、修建等,但大体还是保持了明初的格局,这样的旅游圣地还是值得大家一游。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