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劣币驱逐良币的APP刷量产业链

在APP刷量的调研过程中,所有人的回答出奇一致:这是行业的潜规则。 文/静静

“年底了,很多公司都刷量,会有些忙。 ”当网易科技记者伪装成APP开发者询问刷量的问题时,某位自称为iOS和谷歌冲榜、ASO优化的负责人这样回答。

这种人很好找,搜刷量QQ群就能发现一大堆,很多游戏、应用类的交流群也都演变成了刷量需求群了。 为冲榜而找渠道刷量的情况依然存在,只是另一个潜规则“被”浮上面:APP开发者为刷日活和广告主动内嵌了相关程序代码。

令人惊讶的是,网易科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潜规则存在由来已久,包括创业者和投资人在内的行业人士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只是相对于已经暴露很久的刷下载、刷激活而言,刷日活这个潜规则是因为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的“撕逼”才暴露在公众面前。

在这潜规则之后,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谁在推动刷日活?

今年本该属于电商的双十一,却被互联网音频领域的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占据了百科。 来自知乎用户分享的代码信息显示,蜻蜓FM有存在伪造日活和盗刷广告量的行为。 对此,蜻蜓FM指责是有人恶意诽谤和造谣中伤,并表示不会去用这种方式伪造日活数据;紧接着码农门就扒出了喜马拉雅FM作弊的全过程。

盗刷广告量是为了创收,那么刷日活又是为了什么?

对此,网易科技询问了一位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工程师,该人士表示,其实APP刷量不是什么小秘密,有些创业者可能需要给投资人一个好看的数据或是规定了一定数量的留存,就会导致刷日活现象的存在。

“其实这些投资人也知道这个问题,甚至有投资人会暗示在程序里加入相关代码。 ”一位不愿署名的创业者如此向网易科技描述,“他们默许甚至鼓励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好的数据出来给下一轮投资人看,他们才好退出。 ”

这与以往被曝出的刷下载、刷激活现象存在原因有些类似,而相对于刷下载、刷激活而言,刷日活对于创业者而言似乎更为便利。

“APP刷日活不需要找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自己就可以做。 比如在后台设置一个触发机制,每12个小时启动一次,或者单独跑一个进程,模拟人在使用,发送给第三方数据平台。 ”某应用产品经理这样向网易科技表示。

对于这样的“自启动”设置,网易科技记者向猎豹移动工程师李铁军咨询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 其表示,如果只是启动一次、回传活跃数据的话,这个数据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用户几乎不会感知到,也不会涉及到安全隐患和隐私泄露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后台下载音乐、视频、软件、广告才会消耗较多流量。

不过,李铁军也提醒,即使只回传活跃数据不会消耗流量,但频繁自启会消耗电量。

劣币驱逐良币的刷量产业链

刷日活、刷下载、刷激活组成了刷量产业链。

据网易科技了解,刷量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尤其是一些要“出海”的应用。 “很多出海应用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在GooglePlay的下载量。 所以会在前期投入不少钱,引流到应用商店下载。 有一个推广联盟就是专门这件事儿的。 ”一位应用商店人士表示。

来自友盟的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目前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中,Android刷量现象比较普遍。

这是因为Android是开放平台,允许开放的权限比较多,很多刷量的企业就是将这些权限稍加利用了而已。 另外,由于是开放平台,上架第三方应用商店标准比较低,只是检测有没有病毒,是否有恶意程序,这样的作弊方式很难检测到。

“谈到应用商店等渠道,我之前公司的BD(商务拓展)每个月在结算时,都要分成70%给渠道,而这70%的量很有可能是刷出来的,一些大的渠道商比如百度手机助手、腾讯手机助手等数据问题不大,主要是一些小渠道有问题。 ”某应用负责人表示,“渠道给应用刷量,骗应用BD的钱,应用BD再拿这些数据骗老板,老板再来骗投资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

据了解,应用下载后也有专门的公司负责激活,在iOS平台上,游戏类激活一个需要5-8元;应用的话需要2-3元。 Android平台上,游戏类激活费用大概在1-10元不等,这个要根据游戏的知名度来划分,应用的话0.8元-2元不等。

“很多游戏刷量或刷榜真的会起到作用。 因为排名靠前,用户会跟风下载,后期会呈现很自然的增长。 ”上述人士向网易科技透露。

某刷榜负责人给了记者一个报价:免费榜价格前50名大约需要3.6万;51-75需要3万;76-100名需要2万。 国内iOS付费榜TOP5需要6万;TOP10的费用是5万;TOP20的费用为4万;TOP30费用3万,而且是预付。

所谓的刷量公司都是个人或者小团体,有些甚至是二道贩子,因此报价浮动比较大,统计数量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网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当大学毕业打算创业的时候,其萌生了开发某APP的想法,结果被一家类似的公司注意到并直接照搬;当他还在苦苦邀请大家注册使用的时候,该公司已经使用各种手段刷分发、刷激活了;结果,其在寻找投资人的时候,被质疑同样的APP为何别人家的用户数和月活更多,从而错失融资良机,最后被迫关闭。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刷量现象的存在:即使有些开发者不想刷量,但为了生存下来,到最后也不得不选择非正常手段来增加用户规模。 “有经验的创业者都会去想办法刷数据。 ”某产品经理直言。

谁是受害者?

“作为用户比较在意的是,后台开的那些程序是不是会消耗我的电量和流量。 ”一位用户在接受网易科技调查时表示。

“很多APP广告特别频繁,而且是直接弹到手机桌面或是利用通知栏消息,频繁弹出,这些都是后台下载广告资源,越频繁也就越消耗流量。 还有的软件更过分,一点广告就会下载。 ”李铁军表示。

对第三方统计机构来说,APP刷量问题也不是能够很快分辨出来的。 来自友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友盟也有反作弊和反刷量的技术,尤其是友盟健康指数,可以将作假的数据屏蔽掉,留下比较正常的指数变化,但这个数据分析会相对更为滞后。

“躺着中枪”的还有运营商。 用户抱怨流量跑的快,其实真实原因就是某些APP后台自动连接网络进行更新造成的。

记者手记:

在深挖“刷量”这条产业链时,记者也遇到了很多难题:首先,刷量确实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却是一个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其次,进行刷量操作的主体大多数是个人或小集团行为,甚至有不少是二道贩子,有着太多的阵营;再其次,用一个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的朋友说,这样的公司很低调,都是点对点的对谈,圈子里的人都彼此很有默契,没人问,没人揭露,更没人愿意说。

在记者看来,行业内人士对这种潜规则的默许才是最危险的情况:世界观都扭曲了,何来健康发展?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