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也是他灭秦最关键的一战。 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的贵族也随之纷纷复辟,面对如此危局,秦帝国最后的名将章邯先是率领骊山的囚徒击败了陈胜,随后纠结部队,征讨六国复辟势力,与此同时在北部防卫匈奴的王离(名将王翦之孙)也率领长城军团南下,这二人的军队,已经是秦二世能抽调出的最后兵力。 二人各率20多万大军会师赵国最后的据点——巨鹿城下,围而不攻,等待其余各国的救援部队,妄图在巨鹿城下一举消灭各国的军事力量,一战而定天下。 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的军队也逐渐向巨鹿靠拢,但面对强大的秦军,他们的试探攻击遭到了毁灭性的还击,于是纷纷保存实力,等待最有实力的楚军与秦军作战,如果楚军胜利就跟在后面捡便宜,如果楚军失利就掉头逃跑。 楚军当时的军力大概在五六万左右,各诸侯国加在一起勉强能凑出十余万,但他们只能打顺风仗,让他们冲在一线抗击秦军根本不可能。
何润东饰演项羽
项羽当时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局面,兵力悬殊,友军观望,但他满腔的豪情与愤怒(他的叔叔项梁之前被章邯击杀),丝毫没有畏惧秦军。 项羽先是杀掉了同样在观望的楚军主将宋义,得到楚军的全部指挥权后,立即破釜沉舟渡过黄河,向士卒们传达了有进无退的决心。 被项羽豪情所鼓舞的楚军,士气高涨一往无前,渡河之后面对王离的秦军,在项羽出色的指挥与勇猛的作战下,九战九胜,杀死秦将苏角,俘获王离,逼降章邯,就此消灭了秦国最后依仗的军事力量。 项羽的巨鹿之战,力挽狂澜,一战而改变天下大势,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巨鹿之战示意图
刘秀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戏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位面之子”(科幻小说中的一种称呼,跟天选之子有点类似,就是运气爆棚受上天眷顾的意思),而这个称呼主要就源自刘秀的昆阳之战。 当时的大背景是,王莽篡位乱政,天下纷纷起义,刘秀当时是其中一支义军(绿林军,其拥立更始皇帝)的将领,王莽得知绿林军拥立了刘氏子孙为帝,觉得是心腹大患,于是派遣王邑、王寻率43万大军进攻昆阳、宛城一带,力图一举消灭更始政权。 当时的昆阳守将就是刘秀,昆阳城中的士兵不到一万人,面对四十多万大军,刘秀没有害怕逃跑,而是积极组织防御,并亲自冲出包围,寻求援兵。
袁弘饰演刘秀
可能是刘秀顽强勇敢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当刘秀领着大概一万左右的援兵回援昆阳的时候,王邑大营先是“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遭遇流星雨的袭击,使得士气低落。 过了不久,刘秀率领援兵主动向王邑军发动攻击,连胜数次,随后又亲率三千敢死队,冲击王邑中军大营,趁乱将王寻斩杀。 看到敌方重将被杀,阵势混乱,昆阳城中守兵也出城夹击,王邑的四十万大军直接就溃散了。 可能老天怕王莽的军队败得不够彻底,“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再次使用超自然力量,这下王邑的军队彻底崩溃了,王邑最终只率领几千人逃回了长安。 这一战将王莽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消灭殆尽,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状态。 随后不久,王莽身死国灭,可以说刘秀的昆阳之战,是扭转乾坤改变天下格局的一战。
昆阳之战连环画
冉闵冉闵是十六国里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他是我写的这几个人物里,唯一不以战争而力挽狂澜的,但他的贡献可以说比其他人都要大。 西晋灭亡后,北中国沦为胡人的乐园,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北中国的汉人长期受奴役压迫。 后赵是羯族政权,羯族人自视为上等民族,任意掠汉人妻女,夺汉人财货,甚至连后赵朝中的汉人大臣都不能幸免。
石虎死后,诸子争位,冉闵趁机夺取大权,诛杀石氏子孙,建立冉魏。 在此过程中,身为汉人的他,深知羯人、胡族不会为他所用,为了团结汉人力量,消灭以石氏为代表的羯胡力量,冉闵颁布了震古烁今的《杀胡令》,原文似乎已亡佚,目前网上流传的杀胡令大概是后人伪作,但其中也有些振奋人心的话:“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 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疑似伪作《杀胡令》
魏晋时期的汉人,尚武精神与复仇的血性并未泯灭,还没有被后世的懦弱与忍让所取代,冉闵给了所有汉人一个宣泄仇恨的契机,愤怒的火山一旦爆发,带来的毁灭是不可想象的。 此令一下,后赵治下的各地汉人纷纷拿起武器攻杀胡人,统治中原大地三十多年,不可一世的羯族,就此消亡。 而此后的其他胡族政权,均开始善待汉人,毕竟在见识过汉人毁灭性的力量后,都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以暴制暴,虽血腥残忍,但冉闵仍堪称民族英雄!
冉闵塑像
于谦说起于谦这个名字,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大爷,但早在600年前,还有一个于谦,以一己之力,将大明王朝的安危扛在肩上,抵抗了异族的入侵。 我们小学时曾学过一首《石灰吟》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于谦,此外,两袖清风的典故,也出自他的另一首诗。 于谦的品德和文才没的说,但他为后世人所景仰的最主要功绩,还是北京保卫战。
于谦《石灰吟》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将大明最精锐的军事力量都葬送了,瓦剌人趁机进兵北京,妄图染指中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朝臣上下已经有迁都避敌的言论,一旦迁都南京,那就是南北宋的故事重演(之后的南明就是明证)。 这时于谦站了出来,驳斥了迁都的言论,力主坚守北京,于谦的抗击瓦剌,得到了部分朝臣的支持,也取得了监国朱祁钰的肯定。 朱祁钰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守卫工作。 此后于谦调兵遣将,各地勤王部队纷纷运粮抵达京城,人心稍安,等到瓦剌人进攻北京,于谦以文官身份亲自督军于北京城外,向各部下达死战命令。 最终在于谦的合理指挥与守城将领的浴血奋战下,终于将瓦剌人击退,保全了大明江山。
于谦保卫北京
后来于谦虽然被夺位成功的明英宗冤杀,但他永远活在后世人的心中,于谦死后葬在西湖之畔,与同为民族英雄的岳飞比邻而居。 后人有诗赞到:“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