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什么杀掉自己的长子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 但在资源相对匮乏,生存竞争压力相对较大的古代,这句话往往并不能立住脚。 兵荒马乱之际,百姓四处流亡,没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粮食生产自然就会减少,加上征兵劳动力减少的缘故,”易子而食”成为一段时间内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政府的悲哀,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人类整体的悲剧。

兵荒马乱出于生存,父亲选择放弃儿子可能在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并不会收到过多谴责,但和平时期,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抛弃亲情,无论道德规范如何不同,在任何时代,都是要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令各国仰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一度使无序的状态得到改观,但这位包举宇内的英主万年生活却十分悲惨,贤相管仲离世之前就曾看出这位君王似有落没之势,反复叮嘱要注意防范小人,甚至特别指出了两个人,易牙便是其中之一。 而他使管仲提防的原因便是媚主杀子——为了讨好齐桓公,将自己尚未成人的儿子烹杀。 虽是反复叮咛,齐桓公并未采纳,反倒认为易牙是对自己太过于衷心。 齐桓公临终以后无人安葬,因即位问题尚未处理妥当,这个昔日杀子媚主的易牙任由齐桓公尸首停留寝宫三月之久。 易牙生性残暴,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似乎也并未出乎意料。 但若是熟读诗书,推崇周礼,满怀平天下抱负的人也做出类似之事,是否令人大吃一惊呢?王莽便在此列。
王莽其人
“王莽字巨臣,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王莽为外戚之人,中国古代外戚势力一直是伴随皇权而生的一股力量,辅助皇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 通过后宫力量,外戚时常沐浴皇恩,荣誉性质的官爵,封地等总会将其列入考虑之中,可能也是由于”家天下”观念的缘故,人情社会自古而有,为了制约朝臣,刚即位的皇帝往往依靠外戚势力。 自然,对于这一力量的补给也是优厚的。 孝元皇后的世兄都已封侯,而由于王莽父亲英年早逝并未承袭荣誉,虽然是皇亲国戚,王莽的少年生活过得并不容易,但其酷爱读书,喜欢交友,对待母亲,嫂子都是极为恭敬,故而名声不错。

对待身居要职的叔父王凤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王凤生病期间,王莽日夜守护在床前和衣而睡。 王凤也因此十分看重他,临终之时还将其托付给太后和皇帝。 有了叔父的嘱托加上之前游学期间积累的好名气,王莽自此仕途进入平坦期,先后接受封侯领地,声名鹊起。

虽是朝臣大为拥戴,王莽也并非没有烦恼,太后姐姐的孩子淳于长才能与其也可谓分庭抗礼,为了铲除阻碍,王莽私下里网罗罪状最终诛杀淳于长,最为高明的是他自己甚至落得了忠直的名声。 成帝崩后,汉哀帝即位,哀帝年幼,太后执掌朝政,王莽势力进一步膨胀,逐渐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集团,成为”安汉公”。 深处后宫,即使手握大权,太后也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局,朝政的实际掌控权逐渐落入王莽手中。

正如很多篡权权臣一样,王莽的夺帝计划准备的较为缜密,先由”安汉公”靠近权利中心,既而迫使太后同意其摄政成为”假皇帝”,待到时机成熟,通过祥瑞之诏,迷惑群众、掌控舆论,真正取汉室而代之。

王莽十分仰慕周朝,希望恢复周朝那样有序的状态,本人以辅政的周公自居,十分笃信《周礼》,与推崇古文经学的刘歆交好。 包括后来旨在重振朝纲的改革也是以周朝为蓝本。

诡计多端又虚心向学,抱负远大却缺少审时度势的眼光。 多重的性格特点,造就了王莽不平凡的人生,都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对于以振朝纲的执念,在当时生产力尚显示贫弱的情况下,超前的举措使得王莽陷入泥潭很难跳脱,接连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都只是隔靴搔痒,很难触及问题的根源,随着频繁的改革,社会反倒更为混乱,起义军的胜利使得王莽打拼前半生的事业彻底破产。

历史总是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千年过去了,人们对于王莽建立的”新”朝,早已忘却,历史也并未留下蛛丝马迹,但对于王莽这一人物的评判,却始终未曾停歇”大野心家”、”大理想家”。

有人赞叹他超前的眼光,有人鄙薄他的沽名钓誉,虽是人物评判,毁誉参半。 提起这个人物,大多数人冒出来的第一感觉,总是讨厌的。 研究这一人物经历,发现他和许多乱世起兵的政治家并未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一直靠近权利的中心,夺权相对容易些。 而抛弃所谓的历史正统症结,他的政权之路似乎也无可厚非。 真正是他臭名远扬的可能就是,”杀子事件”。

王莽杀子事件
王莽有四个儿子,令人怅然若失的是,他的这几个儿子并未因父亲的显贵而同披恩泽,反而有两个都成为王莽政治争夺的牺牲品。

王莽二儿子王获因杀害奴仆,王莽令其自杀。 虽是杀人抵罪,如今理解来似乎并无所不妥,但封建社会,奴仆常常是一个庞大的却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法律对这一群体利益的维护常常要打折扣,失去了人身自由,与之相伴的人权保障也会随之消失。 奴隶时代常常有主人去世奴隶大量殉葬的情况,封建时期,虽然已经废除了人殉,奴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还是顽固地保留着,这与同时期的欧洲社会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当时的背景中,王获杀害奴仆对于上层阶级而言并非是件大事,不知是对周礼过于笃信,还是本性慈善,王莽却对这件事上了心,恐怕王获最后也未曾明白父亲缘何令其自杀。 王获自杀后,王莽的名气就更大了,大义灭亲,公正之类的赞扬从四方涌来,对于急需积攒名气的王莽而言可谓十分及时。

相比王获自杀,王莽大儿子王宇的死亡更令人唏嘘,王莽想要专权,故而时刻防范可能威胁的一切力量,皇帝虽幼暂时威胁不到王莽,但皇帝的外戚一方势力并不弱,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王莽通过太后对皇帝生母一方明升暗贬,命令卫氏一方人留守中山,禁止进入京城。

没有料到的是,王莽自己的儿子王宇却站到了他的对立面,相比父亲王莽的步步为营,王宇对权力的欲望并不大,甚至颇有忧患意识,皇帝虽还未成年,内心早已恐惧皇帝掌权后对自己家族的清算,为了个人命运,也是为了家族利益,王宇想要阻止父亲,先是私自派人与卫氏暗中来往,劝说皇帝生母前去求旨同意卫氏一方进京。

孝道观念深重的影响下,王宇多次直接向父亲劝说,此时进入事业顺风期的王莽怎会听从,自是嫌儿子杞人忧天,不会将他的劝告放在心上。 多次受挫的王宇只好与其师吴章和他的妇兄吕宽讨论对策,吴章也是深谙王莽笃信鬼神,令王宇装神弄鬼惊吓王莽,借此希望王莽还政。

为了增加神秘色彩,王宇使吕宽半夜拿着血酒泼洒在王莽的门上,怎奈吕宽的做事并不谨慎,被看家的门吏发现。 随机王莽就将王宇送进牢狱,并在狱中令王宇饮毒酒自杀,而其妻子由于身怀有孕暂时未深究待到孩子出世,妻子也被杀害。

借由王宇案,王莽趁机铲除卫氏集团,也是由于卫氏丧失先机,在王莽清算的时候竟然没有还手力量,虽是皇帝母亲一族竟也惨遭株连。 对于泼血酒的吕宽,王莽更是对其及其家族严厉打击。 王宇事件像一个导火索一样引起了王莽对一切反对势力的严厉打击,外至地方郡国豪桀,内到敬武公主、梁王立、红杨候立、平阿候仁,使者迫守都令其自杀。 王宇行为更是被王莽视为对孝道的挑战,为了挽救孝道于危亡,王莽作书八篇警戒子孙,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可与《孝经》同谈。

王莽杀子原因
王莽为了仕途杀子,似乎原因显而易见,但明显的原因背后,似乎还跳动着别的线索。 王获的死原因较为简单,在事业上升期,为了制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在亲情与事业之间,王莽义无反顾地选择借由儿子王获的性命博取好名声。

而杀死王宇背后的原因却并不只是为了仕途。

首先王宇对他的权力追求予以否定,这在父权社会可视为对王莽在家庭中最高地位的挑战,王莽虚心却又骄傲,虚心是对他认为方向正确而自己的能力尚且不够的地方,骄傲则表现在对他所认定事物的执着。 虽是未曾言说,王莽对于王位的追求早已是司马昭之心。 或许他自己尚未意识到,认为自己只是为了挽救国家于危难,实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但他的行为无不显示着对权力的追求,对功名的贪恋。 所谓”高处不胜寒”随着地位的提升,王莽周围的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使得王莽总有种患得患失之感,王莽前后性格的改变或许与这有关。

随着交际范围扩大,而真正的贴近内心的网络却逐渐缩小,与之而来的孤独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家庭范围内的交际网,王莽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与自己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当儿子对其理想提出质疑,显露出阻挠的现象时,王莽对这一最小范围内的信赖一定意味上宣告着破产,这一因素也加速着王宇的死亡。

二则两人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使得父子反目的重要原因,王宇笃信着人臣之道,对于皇帝的敬畏是毫不含糊的,虽然一时皇权显示出疲弱的状态,但他相信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对政务日渐熟悉,收回权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王莽则不这样认为,皇帝年幼,朝中大权掌握在太后手中,从他传记记载来看,大多都是与太后的对话,很少见到与皇帝直接的问答,权力中心在王莽看来似乎只存在于实际掌权的太后,对于尚未成年的皇帝未来发展的敬畏始终不够。

三则王宇为了阻挠父亲,指示吕宽向王莽门前泼血酒,这可触犯到了王莽的大忌。 宗教对于王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血酒的忌讳也是可想而知。 王宇直击王莽精神世界的软肋,引起王莽的愤恨忘却父子之情,进而对其赶尽杀绝。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宇阻碍了王莽的政治事业,并且借助王宇可以消灭一伙始终引起王莽忌惮的人。 归给到底,在王莽的价值选择中政治矢志不渝的占据着上风。

王莽杀子的启示
虽然相隔千年,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王莽杀子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不得不重视的。 文明进步,类似的人伦悲剧应该很少发生,但在如今社会,”啃老现象”严重,父子关系紧张是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现象。 王宇的死亡也是与王莽沟通欠缺,父子关系处理不妥的表现。

信息化发展,代际隔阂越来越大,信息的大热却也使得现实中交往的出现大冷。 价值观念父子差距越来越大,现代人时常感叹当不再年轻时才明白父亲的苦衷。 影响父子关系的往往并不见得是大事,坐下来耐心沟通,试着换位思考是最简单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学会选择,判断清楚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王莽面临的是政治与亲情的激烈对抗,而他最后选择的也是政治。 现在不再是皇权社会,我们也不会面临着矛盾如此巨大的情况,但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也是困扰当代人很久的问题,无论是对父母的陪伴与事业的冲突,还是晚辈的陪伴与事业的矛盾,都是很多人必须要选择的题目。 做出选择很难两全,但尽量找到在较长的时空维度中使自己不后悔的答案。

参考文献:《汉书》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