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首先来说这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山西大槐树移民确有其事,但是被某些人为了某种利益夸大了千百倍。

一,山西移民数量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左右。

也就是说五十年间从山西移民总数约一百多万,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十多个省直辖市,,平均一个省直辖市最多十万人,而当时河南本地人口四百五十万。 移民不到原著居民总数的百分之三,这充分肯定肯定河南绝大部分的人不是洪洞移民的后代,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若依家谱记载,华北、东北、西北约有80%是大槐树后裔,(有些地区甚至是100%),也就是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 明初全国人口6000万,现在13亿,人口增长了22倍。 依此比例算,当时大槐树移民约有2000万。 而当时山西全省人400万,山西人口统计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几乎没有大数量的减少,甚至是保持平稳地缓慢增长。 从数据统计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规模的对外移民。 假定山西人口数之所以保持平稳是因为人口增长效应被对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会超过100万。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整个洪洞县人口也只有92872人,不足十万人。 怎么可能移民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至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许多家族都称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呢?其实,移民并不只有洪洞县人。 明朝只是将洪洞作为了移民集散地,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到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

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事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但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窝。 后来顺治《洪洞县续志》(656年)与康熙《洪洞县续志》(1673年)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 总之,在民国之前,对于洪洞移民和大槐树,地方志的编者似乎是有意把它们忘却了。

二,家谱记载

有些人喜欢拿家谱来说事,而且言之凿凿,这是乎是铁证。 在今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存留的族谱中,记载其祖先迁自山西洪洞的确不计其数。 但是在大多数族谱和墓碑中提到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后面的具体地名都被省略或者磨损了。 具体位置就言语不详了,要么缺失。 在所发现的墓志、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来自洪洞某某具体地方的,都很难与明朝洪洞县志记载的地名对上号。

古人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异乎寻常的审深厚的感情,怎么会忘记的自己生长的家乡呢?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并不知道祖先的具体家乡,说山西洪洞人不过是人云亦云。

其实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

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即使现代也很流行!),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 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 李姓追溯到老子李耳,周姓追祖后稷,吴姓始祖泰伯,姜姓则祖姜太公,袁姓则祖袁绍,郑姓则是郑桓公等郑氏三公。

祠必有谱,有谱必载世系,世系邈远不清,于是编造世系成为古代习气之一。 由于宗族势力的扩展,明清时期,伪造世系、家谱的风气更盛,出现了专业的造假者:“谱匠”。 谱匠预制一套可通用的道具,多托始于南宋,如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字等,不论张姓李姓,但将名姓一改,即觉天衣无缝。

由于家谱世系的东拉西扯,其历史价值往往被大打折扣。 这也是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不大重视家谱资料的原因。

现在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家谱几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后修编的,距离明朝移民历史大约300年。 实质上,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老族谱,即使有也在数百年颠沛流离中遗失,根本不知道祖宗来自何方。

另外宋之前,民间平民是不是修族谱的,也就是说族谱只能官修。 到了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华夏式微,北方汉人很少修族谱,逐渐失去了对祖先来源的记忆。 到清朝时,民间突然兴起了修族谱的热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托“洪洞大槐树老鸹窝”。

三,至于为什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不是别的?

首先,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导的,因此有地位有身份,相对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数量最多的,于是对于不知道祖先来自何方的人来说假托来自山西大槐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主要是政策上的实惠,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遂下令户部,要其责成地方官对已复业者,“令有司厚扶绥之,未复业者,悉心招抚。 新垦田地,停征其税”。 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自二十七年以后,河南山东“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私征科派扰害百姓,便一律治罪。 绝大部分流亡或原著无地的贫苦百姓,政府帮助安置,可以分得田地,新开垦的土地不论多少不需要交税。

其三,明朝在重新确立汉族正统的过程中,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鄙夷、压制的态度,国家一直对蒙古人十分警惕和防范,族群之间关系紧张。 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在族谱中见到说自己有契丹、女真或者蒙古人祖先的记录,若有当时恐怕会被打死的。 因此对于那些无根的族群来说,就必然产生一种寻根的需求。 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谱中对于祖先具体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树,再具体的何乡何村就没了。

四,基因血统

汉族主要的人种几大特征:一、蒙古眼睑,眼角部分上眼皮盖住下眼皮,无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是这样的;二、铲齿 ,门牙内侧略有一定弧度的凹陷,尤其是上门齿;三、青斑 ,出生期在臀部尾骨处有浅清色的斑块,之后会慢慢消退;四、小脚趾 ,成人小脚趾指甲分为不规则的两瓣。

所以说脚趾甲两瓣并不是洪洞移民才有,而是汉族人种特征之一。

故事传说洪洞移民用刀割或是石头砸脚趾,就能让后代成为小脚趾两瓣,通过外伤改变基因,根本不可能。 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因此韩国有些人也有小脚趾两瓣的情况,别告诉我韩国人也是洪洞移民过去的。

从人口基因遗传上来分析,人口的群体遗传上,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在基因上我们河南山东河北最接近而与山西反而较远。

五,解手之说

解手:而且解手并不是洪洞移民的专用词。 这个词语更早之前的宋元话本中已有了这个词。 和洪洞移民雷似的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这些故事是不是几乎和“洪洞移民”传说几乎一样?

另外,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证明河南人就是本地人居绝大多数,而洪洞移民极少。

六,语言

如果一个地方移民较多比较集中,就会形成语言片区或是孤岛。 然而河南并没有这种现象,反而河南迁移到外地,反而出现这样的现象。 河南是中原官话为主,而不是山西话。 古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如果当时居民中大部分是山西人毫无疑问山西话将成为主流语言,可实质上不是。

七,传统文化

河南文化:我们是中原文化,而不是山西的三晋文化。 河南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流传数千年从未间断。 新密的伏羲文化,溱洧婚俗,超化吹歌,登封的嵩山风俗等,数千年一直传承至今。

八,饮食

河南山西虽然同处于北方以面食为主,可河南和山西的饮食习惯爱好有很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确实有一部分从山西迁到河南的人,但只是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快被同化了,成为河南人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再也分不出你我。

今天我们的探讨祖源问题,得有科学的历史态度,不要光听别人的瞎扯。 抛开历史与传说的谬误,让我们为自己正名,我们大部分河南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民族后裔,历经重重风雨忍辱负重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九,为何谣言不断?

近年来洪桐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寻根游”,促进旅游业看中的就是其的巨大经济效益,如果按他们所说,把华北、东北、西北的汉人都认定为是大槐树后裔,也就是你算出的数字,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 如果有近一半人想来一次寻根游,这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利益。

“立体造势、深耕细挖、文化滋养,使洪洞县文化旅游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到10月10日,该县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5亿元,各项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三年来洪洞寻根旅游人数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洪洞县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洪洞县官方资料2015年)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关于洪洞移民文章的也就是一种网络宣传,一种舆论导向,一种营销手段,一场造势!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