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称是什么(左传全称是以下哪个)

何谓《春秋》,《左传》又是部什么书?认识《春秋·左传》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品读《左传》。 那到底什么是左传,该怎么给左传定位呢?这是我们品读左传必然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传,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学著作。 这里有一点常识要普及一下,就是传是什么?简单地说,传是解释经典的著作。 那么经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经和传的内涵。

在这里经和传是一对概念。

经字的本义是古人织布时的经线,也就是主线,主轴之意,这里的经实际上是指经典,经典就是公认的权威性著作,典籍。 孔子时代儒家的典籍主要是他们学习的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就是我们熟悉的《诗经》,在当时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凡是贵族和知识分子都是要把它当作典籍来读、来学习的。 书是指《尚书》,记是《礼记》,乐是《乐记》,易是指我们非常熟悉的《周易》。 再加上春秋就是当时的六经,后来因为《乐记》亡佚了,所以只剩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五经了。 四书又是朱熹从五经中截取的精华部分,单独拿了出来,成为四书。 所以,我们平常说的四书五经,它们的全部内容其实就是五经。

传是指解释经的著作,《春秋》有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这三传各有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左传》。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这些春秋三传也都上升为经了,对他们进行专门解释的著作也有很多。

既然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春秋了。

《春秋》是古代的史书,是日常之备,不可或缺的。 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春秋一书还不是完全的一回事。 《汉书·艺文志》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这些史书的作用就是为了警戒君王,有重要的劝勉作用。 当然,这里的《春秋》和《尚书》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不止天子,他们也不是一本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两本书,而是各国的历史书,只是所记内容不同而已。 《春秋》记事,《尚书》记言,尚就是上,上下的上,古代指国君,尚书就是国君每天说的话,可见其内容也是极其广泛的。 春秋是列国史书的通称,各国还有自己的专名,比如晋国叫《乘》,楚国则称为《梼杌》。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春秋》编订的,称为《春秋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编年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 在战国时期和《诗》《书》《礼》《易》《乐》并称为“儒家经”,当时还没有把《春秋》列为经。 当然,诸子百家的经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春秋》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致使《乐》遭遇厄运,没有了。 于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士人又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孔子所编订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简史,也是最早的私家所著的历史著作。 《春秋》的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历经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一共是十二公即十二人国君。 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共记述了242年间的历史事件。 《春秋》的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当然,各国史书太过繁乱,因而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春秋进行大量删减与修改,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 而且这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按时序将历史事件排列起来,有所取舍,有详有略,这就是春秋笔法。 但是春秋还有另一个重大作用,就是微言大义。 《孟子·滕文公下》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可见孔子修春秋是有明确目的的,而这一历史散文已经成为我们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 不过,相对而言,春秋是太过简略了,所以才有了春秋三传,三传各不相同,我们重点讲的是左传。 至于左传的具体内容特点,我们下一讲再详细谈。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