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的“罗拉是出走了”这个罗拉说的是那个人物?出自哪里?

你说的应该是“娜拉出走了”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三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了《娜拉出走之后》 (楼主你可能是听错了) 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 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潜在矛盾暴露出来,并产生激烈冲突,从而完成主题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剧本结构紧凑,情节集中。 全剧采用追溯的手法,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决裂的过程。 然而鲁迅先生为民主革命时期狂热的妇女解放运动做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在全社会尚不认同女性独立,上不承认女性地位的大环境下,女性出走,脱离家庭,很可能只有两个下场——回归或者堕落。 因此在他的小说《伤逝》中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 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 ”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 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 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 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 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 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 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 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 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因此小说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希望楼主满意~~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