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词?(如何填词 适合填词初学者)

词谱虽然短小,但词人就是要在这方寸之地争奇斗艳,起承转合,极力使笔下的词跌宕起伏,美不胜收,整体上又要浑然一体。 其中,起结和过片,是搭起词这个金屋子最重要的地基。 初学者最应注意和用功,下面我们便详细讲解词的填法。

(1)起头。 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 重。 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 有对起之调,贵 从容豆类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 ”这是从形式上来说 词的起句方法,从内容上来看,词的起头方法很多,譬如:

①写景。 这种这种方式最为常见,翻开全宋词,信手拈来。 “小 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周 邦彦《兰陵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李清照的《永遇乐》);“渺 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 当然“碧云 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凋零寂寞 的深秋,烘托了守边将士的无边愁思。

②抒情。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 如大将军岳飞 《满江红》一开口就怒吼:“怒发冲冠,凭栏处”,真是响遏行云,振聋 发聩。 李煜《浪淘沙》在汴京对景难遣心中悲哀,就直直地长叹:“往 事只堪哀”,蓦然而来,真是悲戚彻骨。 词如果用情语开启,情感大 多强烈真率,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情感共振。

③叙事。 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这种方式远远少于景起句。 如: “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的《相见欢》);“调数声持酒听”(张先《天 仙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 初看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引弓待发,紧接着会开出另一番天地景致,或笔锋一转,如 悬崖飞瀑,一泻而下,使文势跌宕起伏。

④发问。 先劈头盖脸地提出一个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读 者不由得一愣,再回答“往事知多少。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 烟,帘幕无重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这种问起法,于千回百转之中喷薄而出,其情感更 震撼人心,比直陈更觉摇曳灵动。

词的起头方法之美在于拉开一道帷幕,戏刚一开声,就赢得了 一个碰头彩,更多的好戏还在后头。

(2)结尾。 与起头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 睛之笔。 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 深思,留有余味。 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 以情结,或以问结。

①景结。 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 气质。 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 今。 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 平。 ”大气包举,壮阔苍茫。 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 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以景结情最好。 ”

②情结。 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情取胜。 如“酒入愁肠,化作相 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直抒胸臆,引人共鸣。

③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 “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坠泪。

以上是就内容分类,如按结构技法而言,沈祥龙对词的结句创 作作了十分精当的总结:“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 结有数法, 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 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 三者而已。 ”

(3)过片、换头。 词调多为上下两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词 人、词评人都十分重视,他们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 下。 ”(张炎《词源》)承上接下是总要求,一般来说,上下片分别吟咏 情景、今昔、内外、来去、昼夜、虚实等不同内容,但上下两片要接得 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 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 ”周济《介存斋论词》说换 头:“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 ” 这都是前辈对过片做法的精彩描述。

过片以“笔断意不断”,或者说是“藕断丝连”为最妙,姜夔《齐 天乐》的过片“西窗又吹暗雨”常被作为典范。 整首词细致摹写了蟋 蟀私语般的悲鸣声、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等各种声音, 将虫声与愁情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作者却奇妙 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上片歇拍已经说到“夜凉 独自甚情绪”,谁知西窗外又隐约传来冷雨敲窗声! 一个又字既把 上下片的情景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岭断云 连,手段确实高妙!

过片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并无定规,常用的以下几种:

①上下紧相连,换头笔断意不断。 这是最普遍的作法,如辛弃 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先写俯瞰郁孤台下饱含着无 数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目光, 上片歇拍“可怜无数山”,以山字结束。 下片接着从山说起:“青山遮 不住,毕竟东流去。 ”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 两山相连,衔接紧凑。 换 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②上下不相连,换头另起一端。 看上去,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 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 如 苏轼《卜算子》,上片写幽绝的夜境,下片单咏孤鸿。 好像上下片截 然分开了,但上片歇拍“缥缈孤鸿影”将上下两片连接起来了,上片 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全词语语 双关,词人托物寄寓了自己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 怀。 还有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也常被人议论,说它上片 写昼景,下片专咏石榴。 上下片并非前言不搭后语,都紧紧扣住了 榴花与美人的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特征,花人合二为一。 虽是别具一格,却饶有韵致。 像这种上下片不相连的,换头总是异 军突起,完全换了另一幅头脸,但意脉还是暗中相连。

③上下相对比,换头是过桥。 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或一问 一答,而以过片为桥,上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 如李 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 日亡国之君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十分鲜明。 过片处, 上片以“几曾识干戈”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 起首,互相照应。 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 上片追忆南渡前在洛阳时的豪酣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 隅的惆怅之情,过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承上启下。

广为人知的一首小令,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明白如话,一说是朱淑真的独白。 词的上下片也是今与昔的鲜明对比:“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下片结构相同,换头只是换了一个字,就将昔与今、闹与静、欢与悲、笑与泪处处比照着,充分展示了物是人非之感、旧情不再之痛。

初学者填词必须按词谱,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是清代学者王奕清整理的《钦定词谱》。 另外还有一本词谱叫《白香词谱》,《白香词谱》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共一百篇,凡一百调。 这些调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 为便于初学者使用,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成为真正的词谱。 《白香词谱》同时又是一本简明词选。 所选的词都是比 较著名的或者艺术性较高的,好些是历久传诵不衰的名作。 它兼收并蓄,不属一家,既收婉约,也收豪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选本, 也是一本较佳的词学入门读物。

填词为什么要依照词谱填词呢?若不遵循其规范,写出的长短句仅是韵文,而并非某调之词。 词调之声韵规范都是众多词人的经验总结,它确实不可随意改动。 如李煜《浪淘沙》的起二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把酒祝东风,此恨无穷。

⊙●●○○,⊙●○○。

 

这两句读起来音节响亮和谐,若将每句句末两字改为仄声,其 韵味便大不相同了。 若不以词谱填词,只能称为自度曲。

初学者先选择易填写的小令,用一词调多填几次,熟悉后再用 其他词调。 在有了一定经验时,可试用声律较宽的常用长调进行练 习。 总之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比 较琢磨,经过一段时间便可掌握这一精美的古典艺术形式了。

下面从文学的角度来谈作词方法,简略介绍一般的程序:

(1)立意。 主体的感受,适合词体表达者,将它化为情绪。 最好 选取生活中的特定场景,仅表现一点最优美的情绪,最深刻的印 象,最真实的感觉。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政简移风 速,诗清立意新。 ”也就是说,词的立意最好与众不同。

(2)选调。 考虑所达之意与某词调之声情的吻合,而且要考虑 内容的分量,看适合小令、中调或长调。 至于如何选调,我们在前文 中详细讲过。

(3)择韵。 各韵缘有特殊的表情作用。 这须作者参考名篇,细心 玩味,总结经验,首先考虑用平声韵或仄声韵,然后再考虑用哪个 韵部。 初学者最好选择宽韵,即该部所收韵字较多的,避免选择窄 韵,即该韵所收韵字较少的。 当然最好选择你所熟悉的韵部。

(4)布局。 小令单调,因篇幅短小,不须考虑布局,填写双调应 大致确定上片与下片主要表现什么,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 忆旧,下描述现实等。

(5)句法。 词的句法比诗富于变化,表现力亦增强,如辛弃疾 《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本句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 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 这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观点来看,它是一 个很完整的句子,有定语、主语和谓语,其表达的思想是很丰富的。 一般说来词的句意是以韵为单位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作词时一般当以一韵或两韵来考虑表达一个意 思,而它是相对完整的。 在这一韵里,它由一个或数个意象组成,由 数个意象合成一个意群。 一首词就是由若干意群组成的。

(6)虚字。 将意象或意群粘连起来的是虚字,如任、看、正、等、 乍、怕、总、爱、奈、以、但、料、更、算、见、怅……它们或作领字或表 示词意转折。 词中善用虚字,可使意脉贯串,词意空灵,摇曳多姿。 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本词中使用了对、渐、叹、想等虚字,体现了谨严的章法,成为 典范之作。

(7)对偶。 词中用对偶之处,词谱未作说明。 作者须参考词谱所录范作,注意辨识对偶之处。 凡宜用对偶之句,遵照一般对仗规则即可。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最早论述对仗的著作,提出“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王力说:“律诗在原则上是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词则不拘”。 王力还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不限定平仄相对。 在律诗的对仗里,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二第四及第六字是必须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在词的对仗里则不然,非但普通的第二字第四字不必平仄相对,甚至对仗的句脚也可以俱仄或俱平”。 而在词中对偶句不论平仄的例子很多,例如刘过的《醉太平》:“情高意真;眉长鬓青。 ”贺铸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黄庭坚的《千秋岁》:“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 这其中的对仗均没有平仄相间或相粘。 又如萧泰来的《满江红》:“书底青瞳如月样;镜中黑鬓无霜处。 ”还有侯寘《满江红》:“风入户,香穿箔;花似旧,人非昨。 ”这其中的对仗上下联四小句末字皆仄声。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