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在六七十年代,农民想离开农村去当个有铁饭碗的工人,主要是当地组织说了算,也就是生产队、大队及公社推荐,谁部门需要人就找公社联系,作为一个青年人,只要有文化,哪怕只是个初中生,他在队上表现好,在当地常参加社会活动,有点名气,特别是贫下中农子女,党团员,复员军人,革命家庭后代是最容易被推荐出去参加工作的。 当然也有个别占关系的,比如大队干部,生产队长的子女,叫做照顾,或者叫优先推荐,那时群众觉悟高,觉得正常也应该,不去动不动就闹什么不公平,到处去反映告状,特别是后来的知青,凭点关系入城,参加工作,也没有哪个农村人去反。 占关系走后门主要是从知青落户以后开始的,主要是借有病,或照顾父母等原因回城的多。 在以前,除了个别占关系以外,多数是凭身份及表现办理的,政治表现始终是首位,这是主流。

我就是毛泽东时代从农村调往城市,不占任何关系,只是文革期间毕业的高二学生,但政治历史清楚,在农村各方面表现积极努力,特别是群众基础好,曾受公社书记多次点名推荐,当工人,当供销社服务员都被挽言谢绝,最后又通过教育部门下到农村要人,才走进了教师队伍。 无论是文革期,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工作中表现一直被评为先进,省地市及以下层层都有。 有人曾在百科评论中污蔑我文革中的农村人教书误人子弟,我可以告诉你,你在说屁话。 从我手下出去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农民,不少下岗工人,但现在当基层领导干部,老板经理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有一名曾活跃在体坛,他的长跑在当年南朝鲜东运会上,曾与该国运动员金正一争过冠亚,在美国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全高校第一名,他的荣誉其中有我的辛苦和汗。 像我这样的工农青年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不在少数,还有不少被推荐出来的,表现比我更出色更优秀的。 所以那时的推荐工作方向正确,成绩也是显著的,因为推荐工作坚持了德才兼备的方针与政策,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