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 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秩两方面来看一下,这几个官位的来源、大小吧。
01
太守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一郡的行政长官,称作郡守。
郡守,开始设置于战国时期。 战国时各国在边境地区设郡,派官员驻扎,防守外敌入侵,官名为“守”。 该官职本来是武职,以后逐步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实行郡县制。 每郡设守、丞、尉各一人。 郡守是习惯的称呼,负责治民,为一郡之长官,郡丞为辅佐,郡尉负责军事及地方治安等。
郡守负责民政,郡丞辅佐,郡尉负责军事,职责十分清楚。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 之后,习惯上多以太守称呼郡守,也称郡太守。
无论郡守还是太守,都是标准的品秩二千石,这个基本是不变的俸禄,也算是高级官员。
02
刺史
郡守是一郡之长官,权力很大,就像土皇帝一样。 为了坚强对郡守的监督监察,秦朝廷由御史大夫负责,在每郡设置监御史一名,负责监督郡守的行政,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
汉朝初期,汉文帝认为御史大多失职,就命令丞相另外派人员出刺各地,负责监督监察,但不经常设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废除各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设置刺史一人,后统称刺史。 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部郡国官员的行为。
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其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 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汉书》·《武帝纪》记载: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 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刺史权限很大,但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
之所以俸禄这么低,就是为了刺激他们加强监察,取得业绩以便提升待遇。
刺史一般做完九年,就可以被推举为郡守、国相,就是二千石的官员。
这就是说,刺史混九年,才可以出任郡守,那么刺史的职级就比郡守差很多了。
刺史的名称也是几度变更,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禄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罢州牧,复刺史”。 但不清楚俸禄是多少,一般认为可能是相应降低了。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复为州牧。
刺史名称的变更,不仅仅是俸禄的变化,更多是刺史职权在发生变化。
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主要职责还是监察,但在执行公务时,也会有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 比如:镇压诸侯谋反;镇压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等等。
由此看来,在西汉时期,刺史与州牧不仅是名称的不同,其俸禄也是不同,但权限基本一样,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主要还是以监察为主,但有不断浸蚀郡守权力的现象。 这也看出刺史一职有逐步由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转化的趋势。
03
州牧
王莽称帝后,将刺史改为州牧,而且赋予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州牧由监察官正式变为了地方军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依照旧制又把州牧更改为刺史,但只设置十二人,每州一人,余一州京畿驻地为司州,设司隶校尉负责其职责。
同时改变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以派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 由此可见,刺史就是光杆司令,除了侍奉自己的杂役人员,没有在编的官员协助,就是奏事也需要计吏代办。 计吏是州郡掌管薄籍并负责上报的官员,是郡守所辖的属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步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 ”也常有派遣刺史领兵作战之事。 郡守、县令对刺史颇为忌惮,甚至有因为惧怕刺史解印弃官之事。
但这也是因为贪赃枉法,廉洁自守的话,怕他个球啊。 遇到不讲理的刺史,那就另说。
之所以反复强调刺史权力如何之大,是因为以前郡守一直是地方第一大佬,接受监察是必然的,但刺史毕竟品秩在郡守之下,差的不少。 现在,刺史俸禄跟郡守相当,而且还监督郡守,看似刺史比郡守更厉害了。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奏说“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力太轻”,建议将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
从此,刺史已经是一州军政长吏,就成了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行政制度随之形成。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但资历较轻的刺史依然是刺史,权力也没有相应的提升,还是遵循以往旧制。
这就比较复杂啦,好在随后汉家朝廷彻底乱了套,既不发俸禄,也不必按照旧制汇报工作,各自为政了。 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啦。
到了魏、晋时期,刺史又有了领兵刺史和单车刺史之别。 就是带不带兵的区别,这个差别就更大了,跟资深刺史为州牧是一脉相承的。
具体看一下,汉末三国时期,这些官职到底混乱到啥程度吧。
04
州牧、刺史、太守在三国时期的实际行政实践
根据刘焉建议,资深刺史改为州牧,负责一州的军、政、财大权,那么不资深的刺史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权限呢?州牧跟郡太守相比,是足足大了一个大档次,那么俸禄是多少呢?
其实,刘焉想做州牧,企图控制一州的军政财大权,清楚汉家天子都靠卖官鬻爵混饭吃,他也不指望朝廷给他多少俸禄,就没有明确这个州牧到底是多少石的职位。 反正刘焉也不在乎,弄多少都靠自己本事,弄多了也不会交给朝廷。
因而,在明面上,州牧、刺史、太守依然都是二千石的官员。
具体看一下这个时期相应的职位情况吧。
益州牧刘焉到任后,就派遣张鲁占据汉中,截断了与朝廷的来往,张鲁还把朝廷派来的使者杀掉,益州牧就成为了独立王国。 不朝贡,不纳赋税,弄多少花多少,俸禄也不论石来计算了。
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其职位,但张鲁在汉中独立了,不与益州往来。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 曹操任命张鲁为汉宁太守,统治巴、汉近三十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荆州牧刘表是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单骑赴任,在地方世族豪强的支持下,控制了几乎整个荆州,也成了资深刺史,争取到了荆州牧的职位。
冀州牧袁绍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渤海太守的身份,抢占了冀州牧韩馥的职位。 控制河北四州后,任命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自领冀州牧,就是资深的刺史,也就不好再让小字辈出任州牧,就以刺史名义治理一州事务,这个刺史也就是州牧的职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接替被刺身亡的孙策,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江东地区,本是扬州管辖的地面,扬州刺史、各郡太守都被孙氏兄弟赶走的赶走,杀死的杀死,全部换成了自己任命的官员。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控制了交州。 原来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听招呼,就被步骘杀死。
士燮兄弟比较识相,率领众兄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封左将军。 这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不管朝廷认不认可,孙权认可就行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又表奏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 刘备甚至到最后连豫州牧在在哪里办公都没弄清楚。
刘备投奔刘表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暂借刘表新野驻军,但还是四处游说,“吾乃刘豫州是也。 ”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地方官吏的安置就是一锅粥,在豹眼看来,他们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豹眼是给他们说不清楚。
张鲁那个汉宁太守,比刘备这个豫州牧,舒服多了,要不张鲁会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座上宾。 ”
谁能说州牧就比太守大呢?
虽然比较乱套,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豹眼认为,在三国时期,刺史跟州牧是相当的职权,再仔细分别一下,就是州牧为资深刺史,当时的情况,除了刘备这样的豫州牧没有地盘之外,刘焉、刘表、袁绍、刘虞、陶谦等州牧势力都很大,袁绍、孙权任命的刺史也是一州军政长官,权势跟州牧差不多。
州牧跟刺史应该是平级,只是刺史势力比州牧差一点,就如同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呼县长,都是一县之长官。
相比于州牧、刺史,郡太守与他们就差一级,不是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