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何为语文?"语"是"汉语";"文"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也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语文教育,有了文学的脉络,语文学习才更成体系;有了文化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内涵才足够饱满。
从庠、序、太学,到国子监,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皆以"文"为主。
然而1960年后,语文课不再采用《汉语》《文学》两本教材,而侧重于汉语。 时至今日,语文课本仍然侧重"语"而非"文"。
↑图来源于网络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又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 讠+吾,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即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语言”和“文字”
语文、何为语文?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语言最小的单位:“字”说起。
“字”、“词”、“句”、“段”、都是“基础”板块的内容。
“字”就包括“字音”、“字形”;
“词”就包括“词语”、“成语”;
“句”就包括句子的语法——病句、也包括句子的修辞、句式转换……
“段”就包括段中句子的排序。
以何授语文?
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 “语文”一词首用者为谁?王本华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编审,中语会副会长)2012年著文(《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认为“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图来源于网络
叶圣陶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追溯了“语文”的一个由来:“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
后来,中小学语文研究专家纷纷要求重新讨论这一名称,要求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更名为“国语”或“汉语”“华语”。
语文学科的由来:
↑图来源于网络
↑图来源于网络
至于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语文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大业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信息、元素、精髓,因它而存在,因它而流传,因它而发扬光大。
这意味着语文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中,应该向生命中的真、善、美之处延伸。
"语"是"汉语";"文"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在今天,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表示“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英语要考两次,数学降低难度,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以前高考语文卷面大概是7000字左右,而现在已经变成了9000字,未来将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比去年悄悄增5%-8%。